第271章 尾聲與後記(2 / 2)

蜀中三首之三

作者:唐·鄭穀

渚遠江清碧簟紋,

小桃花繞薛濤墳。

朱橋直指金門路,

粉堞高連玉壘雲。

窗下斫琴翹鳳足,

波中濯錦散鷗群。

子規夜夜啼巴樹,

不並吳鄉楚國聞。

薛濤

作者:明·徐熥

雲箋彷佛見羅裙,

縹緲歌聲去不聞。

千樹桃花零落盡,

不知何處吊孤墳。

薛濤墳

作者:清·鄭成基

迷漫遠樹野雲昏,

曲徑荒涼過小村。

昔日桃花無剩影,

到今斑竹有啼痕。

紅箋千古留香井,

碧草三春繞墓門。

流水斜陽空悵望,

美人何處可招魂。

成都竹枝詞

作者:清·王再鹹

昭烈祠前棟宇新,

校書墳畔碧桃春。

江山莫謂全無主,

半屬英雄半美人。

關於薛濤,有個流傳極廣的小故事,道是薛濤八九歲時,其父薛鄖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令濤續之。濤應聲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其父以為有迎來送往之意,愀然不樂。

此詩此事據寇研《大唐孔雀》中述,乃無聊文人杜撰,低俗不足信,故本書不取。

韋皋與薛濤之間的故事,除具體時間外多無異議,故本書著重記之。

關於段文昌與薛濤之間的感情,雖缺少明證,但從現存資料推測,二人之間或許才有一段真正刻骨銘心的情意。

史載,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段文昌因與同僚劉辟不和,被其進讒言貶至靈池縣(今成都龍泉)任縣尉多年。

按說有這樣的恩怨,段文昌不可能歸降於劉辟。然而奇怪的是,劉辟自命留後代領西川後,段文昌竟立即做了劉辟的降臣。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高崇文平定西川,段文昌等一眾降臣身著喪服、腳穿麻履、口銜土塊請求治罪。高崇文將他們全部釋放,並以禮相待。

後來,段文昌官至宰相,卻屢辭相位,兩度調任西川,很難說不是因為西川有個讓他牽念的人。

關於元稹與薛濤,有人深信兩人之間有過一段曠世絕戀,且薛濤一生所愛唯元稹一人。有人則認為兩人之間根本不可能見過麵,唱和詩詞皆為杜撰,元稹負心之說更是子虛烏有。

本書則傾向於兩人之間見過麵,甚至有過曖昧。但薛濤與元稹相識時,既不是十幾歲的天真少女,亦不是閨中沒見過多少世麵的無知少婦。以薛濤的睿智與閱曆,決不可能對小自己許多的元稹情網深陷。

薛濤與曆任川主及其他文人墨客間的來往,限於篇幅與時間,本書略作提及,不作深入細寫。

本書依托曆史進行虛構,動筆之前曆時半年遍查薛濤及有關人等生平資料,創作中力求嚴謹。凡曆史中能查到確切資料者,皆依史實而寫。未有史料可依或作者未能見到史料者,則依據人物性格合理虛構。

讀者若有存疑處,可關注作者公眾號(桃花下的雲夕)與作者一起辨疑解惑、探討交流。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