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世界上代價最大的詞語是什麼,那麼“拖延”這個詞肯定榜上有名,作為一個在20世紀50年代才被提出來的詞,“拖延”一經麵世就引發了各行各業激烈的討論,而且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有可能受到這個名詞的影響。在生活中,拖延成為影響生活質量的一大因素;在工作中,拖延是一個降低效率和效益的不良因素。從某個方麵來說,拖延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一個詞了,尤其是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拖延更是一個破壞節奏、降低收益、影響全局的負麵詞。
比如一位企業家準備推行一個新項目,一開始他就做了市場調研,並且很快就製訂了比較詳細的開發方案,然後還特意在大會上拿出來進行討論,在大家的共同討論下,他對開發方案進行了細節上的調整,然後製成最終的方案,其中包括了項目實施的時間、地點、人事安排、資金投入、技術要求,還明確給出了實施的具體步驟和具體方法。可是在計劃和方案確定之後的三年時間裏,這個方案始終沒有付諸實施,整個項目也沒有啟動的跡象,這個企業家仍舊想著再過一年看看情況。
有兩個工程師各自準備發明一件新的電子產品,第一個工程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是該領域內的後起之秀,實力過硬,技術儲備也非常強大,更重要的是,這個工程師思想開放,擁有強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他總能提出很多好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案。而第二個工程師學曆有限,但是工作比較踏實,為人也非常努力,動手能力很強。兩個工程師幾乎同時搞定了設計方案,可是三個月後,第一個工程師什麼也沒做,整個產品依然停留在設計層麵,而第二個工程師卻拿出了樣品,盡管他的設計比起第一個工程師要遜色一些,可是當他的樣品展出之後,很快獲得了許多企業的關注,他們都希望與之進行合作,並希望買下這個研發專利。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世界從不缺乏好的創意,但是卻缺乏更好的執行力。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這裏所說的“行”就是執行力,就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而行動才是整個運作流程的關鍵,它是產生價值的最關鍵一環,沒有行動,任何價值創造都隻是空談。不過在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很多好的工作往往停留在了設計和探討層麵上。
“止於想法”是一個通病,許多人都會覺得“如果我想出了一個好點子,那麼我就處於更有利的競爭位置上”,或者“如果我先於別人想出一個好點子,我就會掌握主動權”。他們一方麵過分誇大了想法和構思的重要性,認為隻要有好點子,就可以獲得成功;一方麵也將立即行動的價值給抹殺了。對他們來說,在整個辦事流程中,隻要想出了好的方法,隻要有好的理念,那麼執行自然水到渠成,至於什麼時候做似乎無關緊要,卻不知道任何一個好點子都有一個保鮮期和保質期,一旦時間拖得太久,好的點子也會失去價值。
社會學家庫爾特·盧因曾經提出一個“力場分析”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他闡述了兩種力量:阻力與動力。在他看來,有一種人一生都在不斷的刹車中緩慢前進,這些人總是猶豫不決,充滿了害怕和消極的觀念,他們經常會被一些古怪的觀念束縛住行動,變得喜歡拖延,他們缺乏立即行動的魄力,經常給自己施加一些不必要的阻力;而另外一種人恰恰相反,他們一生幾乎都在踩著油門前進,自信的態度、合理的決策,加上積極的行動,使得他們顯得更為果斷和樂觀,幾乎每一次行動都能顯得動力十足。
庫爾特·盧因的“力場分析”有效揭示了拖延的毛病,對於那些充滿阻力的人來說,他們總是會給自己設置一些疑問:“這樣做會不會有什麼風險?”“我是不是落下了什麼重要的細節?”“我還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我並不是十分確定這個方法會成功。”當他們變得遊移不定時,那些問題就像繞在脖子上的繩子一樣,越勒越緊,最終迫使他們放棄立即執行的想法。
也許在懷疑之前,執行者更應該反問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將這次的行動推遲呢?如果他們無法找到一個更具說服力的方法,那麼就應該立即拋掉那些消極觀念,振作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行動中去。
許多企業和社會單位、組織都有“立即行動”這樣的口號,這是一個很有分量的口號,它有效凸顯了行動的價值,體現了執行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對於那些看重時間,並且拒絕拖延的人來說,他們必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
——自己想到了什麼,是否能夠完成它?
——自己想到了什麼,是否立即去完成它?
——自己需要想得更多更遠,還是要做得更快更好?
——自己以前有過好點子,結果實施到了哪一步?
隻有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行動方式,明確自己立即行動的決心,才能夠更好地將想法轉化成為現實,也才能讓想法產生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