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莫法特在翻譯《聖經新約》時,在書房裏擺放了三張桌子:第一張桌子上擺著他正在翻譯的《聖經》譯稿;第二張桌子上擺的是一篇沒寫完的論文原稿;第三張桌子上則是他正在寫的一篇偵探。這三張桌子上都是他需要去做的工作,這些工作之間並沒有太多必然的聯係。
莫法特意識到自己無法長時間在一件工作上保持專注,時間一久,自己就會對該項工作產生疲倦心理。此時選擇做另外一件事,選擇運用不同的思維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新任務,無疑會幫助自己從疲勞和單調的工作中掙脫出來。
這樣的工作和休息模式類似於農田裏的“間作套種”,農民發現如果在一塊田裏連續種植某一種作物,那麼過不了幾年,土壤中的肥力就會下降很多,導致作物產量下降。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他們想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將不同類型的作物間隔著種植,這樣就可以避免田地裏的養分被某種單一作物吸收掉。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這一季種植某類作物,下一季種植另外一種作物,從而確保田地裏的肥力得到更長久的保存。
人往往也是如此,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專注力通常隻能維持幾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如果人們一直都對著某一項工作,那麼可能會出現疲勞、低效的情況。這個時候,適度改變工作內容,利用新鮮的工作事項來刺激大腦,能夠讓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的調劑、放鬆。正如前麵章節所提到的那樣,大腦對於新鮮事物的刺激非常敏感,人們每隔一段時間就及時更換工作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原本疲勞的大腦從厭煩的壓抑的工作中解脫出來,這種壓力的釋放會讓大腦變得更有活力。
為了減少長時間做一件事帶來的困擾,人們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切換。比如進行左右腦切換,因為左腦主要處理文字和數據等抽象的、複雜的信息,側重於分析、判斷、理解等抽象思維活動,偏於理性;右腦重在處理聲音和圖像等具體信息,具有想象、創意、靈感和超高速反應(超高速記憶和計算)等功能,比較感性。當人們長時間從事數學、文藝理論、方案編寫等工作後,可以及時將左腦模式切換到右腦工作模式,選擇做一些拚圖、繪畫、建築設計等工作。
體力與腦力工作同樣可以互相交替和切換,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身體容易疲倦,還容易造成一定的損傷,為了避免身體累壞,可以抽出時間去從事腦力活動,給疲勞的身體一些休息時間。反過來說,長期從事腦力活動的人,會麵臨精神壓力,適當進行一點兒體力活動,可以緩解大腦的負擔。
這兩種切換都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工作而言的,這些恰恰是莫法特休息法的精髓。如果對這個時間管理法進行拓展,就會發現它在管理時間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更換工作,更換工作的角度同樣能夠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某些工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而不同的角度往往會帶來不同的新鮮感,會給大腦帶來不同的刺激和提示,通常類似於一些分析工作就可以選擇不同角度進行切換,就像順著去推理以及逆向推理這種類型一樣。
不同的工作形式也會帶來不一樣的刺激和感覺,就像一些人喜歡在劇場裏練習話劇一樣,一旦他們覺得勞累了,也可以在公園或者家裏嚐試一下,或者在街頭進行表演,不同的形式會帶來不同的體驗,而這些體驗同樣可以有效緩解疲勞。
總體來說,莫法特休息法是一個比較靈活的時間管理方式,與一般的勞逸結合相比,它更能夠將時間利用到工作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前麵的第四章在提到“一次隻做一件事”的時候,提到了多任務模式帶來的困擾,認為多任務之間的切換模式會造成彼此幹擾的情況。而莫法特休息法似乎也是在多個任務之間進行切換,似乎兩者是矛盾的。但前麵提到的多任務模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一次性追求多個目標,在整個切換模式中,工作者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經常為那些沒有做完的工作擔憂。而莫法特休息法是人們在疲憊時進行切換,切換時的心境和狀態都不一樣。此外莫法特休息法並沒有一次性追求多個目標,各種用於切換的工作的目標是有先後順序的。
由此可見,工作切換是以工作狀態為標準的,如果工作狀態不錯,那麼就沒有必要進行切換,畢竟切換本身往往就會消耗時間。因為大腦在處理任何一項工作信息時,都需要做好一定的“熱身”,然後才能動用思考和分析來指導執行,如果任意打斷和切換(不是因為感覺勞累,想要換一種工作模式),那麼就可能會破壞狀態。
一般來說,切換次數越頻繁,那麼耗費的時間就越多。比如在不同的工作中來回切換兩次時,就需要“熱身”三次,先做任務A時,需要熱身一次;任務A緊急切換成任務B,需要在處理任務B時熱身一次;當任務B沒做多久又臨時切換成任務A時,為了找回做任務A的狀態,還需要熱身一次。在不同的任務中切換時,需要注意切換的次數,最好要注意依據個人的工作狀態來進行調節,避免個人的狀態一直在破壞和重建中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