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每一次工作時,都會比原計劃規定的時間提前一段時間完成。1個小時需要整理好的文件,他通常花費50分鍾就完成了;30分鍾的產品介紹工作,往往隻要25分鍾完成;就連10分鍾的打掃衛生,他也盡量在7分鍾之內解決。人們對他如此趕時間感到好奇,畢竟每個人隻要按照計劃去按時完成任務即可,沒有必要如此爭分奪秒,無端給自己增加壓力。
這個人笑著回應說:“如果我每一件事都盡量做到提前一點兒時間完成,那麼工作效率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比如我提前10分鍾整理好文件,就可以利用這節省下來的10分鍾大致檢查一遍,確保不會出錯;我提前5分鍾做完介紹,就可以利用剩餘的5分鍾與客戶進行互動,從而強化他們的印象;我提前3分鍾打掃好衛生,就多出來3分鍾做其他工作。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都是效率的保證。”
人們在提到執行力的時候,在談到目標管理的時候,經常會說到一句話“按時完成任務”。對於多數人而言,“按時完成任務”或者“準時完成任務”是確保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一個重要保障,也是時間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不過對於人們來說,想要真正利用好時間,或許“提前完成任務”才是最合適的一種做法。
也許許多人會覺得“提前完成任務”會增加工作的壓力,畢竟當工作時間被壓縮後,個人對於時間的安排與工作進程的安排將會受到更大的限製。其實在多數時候,人們設定的目標期限都不會過於緊湊,也就是說當人們在製訂一個完成目標的期限時,必定會對工作能力、工作速度、工作流程做一個大致的評估,他們會設計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工作時間表,在這個時間表中,目標完成期限往往有時間上的盈餘。如果平時喜歡戶外運動,每一個周末都要出去打球或者登山,那麼他們在安排工作的時候,可以將工作期限適當延後,以確保不會因為戶外運動而導致時間受到擠壓;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會習慣性地衝一杯咖啡,那麼在設定目標期限時,也會將衝咖啡的幾分鍾時間考慮進去。
保持更充裕的時間是合理且安全的,這種盈餘確保了人們在完成任務時更加從容,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們完全有能力在計劃好的時間之前完成任務。正因為如此,人們完全有能力將工作期限提前,而這是提升時間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比如某個人計劃在早上7點開始上班,然後在10點完成某項工作,按照這個人的真實能力來說,基本上可以在9:40左右完成任務,那麼他完全可以在9:40左右完成任務。
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說,餘下的20分鍾往往能夠起到一個保險的作用,或者類似於設置了一個合理的緩衝帶,人們往往可以用它來做很多事,最常見的就是用來應對一些突發事件或者進行回顧和檢查。
鍾先生曾經在歐洲一些跨國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他非常了解這些跨國公司內部的工作機製,並且也掌握了一些非常實用的竅門和方法。比如他在執行任務或者應對工作的時候,往往會刻意將目標實現的時間提前,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在執行工作之前的任何計劃都具有不確定性,都可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幹擾,可能發生一些不可預知的突發事件而打亂工作計劃。
按照鍾先生的理解,任何計劃都應該留有餘地。比如他和客戶約定雙方中午12點在××機場準時見麵,而趕往機場的路上需要耗費2個小時,那麼他絕對不會在早上10點鍾才出發,因為路上可能會發生堵車,可能會遭遇輪胎破損之類的事情,為了保證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而影響後麵的時間安排,他會選擇再提前一個小時出發,而且還會刻意加快速度,確保雙方的會麵萬無一失。
善於管理時間的人通常都會注重把握時間的彈性,會確保時間在一個區域空間內靈活變動,而不是死死地約束在一個具體的點上。將完成任務的時間提前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除了能夠有效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的幹擾之外,放寬時間限製還有助於緩解拖延和浪費帶來的不良影響。
比如有的人計劃花3個小時完成某項工作,不過他們平時可能存在拖延症,為了改善症狀,他們在工作之前可以告誡自己“隻有兩個半小時來解決問題”,由於壓縮了半個小時,他們會更加專注,會更加關注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從而有效抑製拖延的情況。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即便真的存在拖延的情況,半個小時也可以彌補拖延所浪費掉的時間。
如果說,時間的保障是提前完成任務的前提,那麼應對意外事件和緩解拖延就是提前完成任務的目的。不過提前完成任務並不是完全主觀性的判斷,而需要依據自身的實力和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設定。工作的期限絕對不能提前太多,因為任何工作目標的製訂都和執行者的能力相符,而且對時間也進行過一定的計算,如果將期限大幅度提前,執行者可能會盲目求快,從而影響執行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