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土耳其奉行中立政策,周旋於美英、蘇聯和德意三大勢力之間,力圖既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又不開罪於任何一個大國。
但終因在對德作戰和黑海海峽問題上與同盟國漸生齟齬,特別是和蘇聯的關係日趨緊張。戰爭後期蘇土關係的惡化成為冷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導火線。
英國在二戰當中是拉攏過土耳其的,作為大英帝國巴爾幹方案的一部分。希望土耳其參戰,戰後避免遭到蘇聯的報複。這個計劃的倡議人,就是剛剛下台的丘吉爾。
但是丘吉爾最終還是被土耳其人涮了一把,拿了大英帝國的武器裝備和援助,卻拒絕對德國開戰。不得不說,單獨對丘吉爾而言,土耳其絕對是他政治上的苦主。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作為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就因為兩艘戰列艦,把奧斯曼帝國推向了同盟國陣營,造成協約國的帝俄在東線完全處在包圍當中。最終油盡燈枯首先覆滅!
第二次世界大戰,丘吉爾可能是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對土耳其參戰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為此派出了多次代表團,充當了多次冤大頭。就連保守黨的二號人物外交大臣羅伯特艾登,都對丘吉爾的一廂情願感到震驚。
艾倫威爾遜這幾天前往英占區的時候,蘇聯就對土耳其問題上窮追猛打。之前的首相丘吉爾采取保留立場,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更加的含糊,因為之前土耳其問題,一直都是英國和蘇聯再談,美國處在次要角色。
杜魯門也不幫助英國,借此發泄在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之間的勾心鬥角。
“奧地利的問題必須馬上解決,可以用來和蘇聯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問題上進行交換。”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聽了艾倫威爾遜的彙報,良久……終於開口道,“至於伊朗問題,想盡辦法一定要堅決保留大英帝國的利益,克萊門特你覺得呢?”
“書麵保證是不行的,必須讓蘇聯公開宣布不改變伊朗的現狀,對全世界宣布不采取任何手段顛覆伊朗政權。”艾德禮首相站起來來回走了兩步強調道,“蘇聯在伊朗北部的駐軍必須縮減,英國和蘇聯對駐軍規模上要采取雙邊談判。”
土耳其海峽問題可以談?換取伊朗的撤軍談判和奧地利的蘇聯紅軍解除軍管?艾倫威爾遜震驚了,好像曆史上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問題上,蘇聯最終铩羽而歸,同時英國在伊朗的利益也被美國接收了。
果然!公務員賣國也就圖一樂,真賣國還得首相親自出馬!他已經能想到工黨誤國的段子了。
“這絕對不是攪合出來的,是首相自己的決定。”艾倫威爾遜心裏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