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艾倫威爾遜默不作聲,愛德華·布裏奇斯開口問道,“現在我問你幾個問題,英屬印度一旦獨立,是否會蓬勃發展。”
“英屬印度一定會陷入混亂,長期被壓製的兩大宗教會火並,包括海得拉巴在內的十五個大土邦是確定因素,但是以我對阿裏汗的了解,他不會選擇並入印度。但是尼赫魯的基本盤太強了,給他時間的話他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艾倫威爾遜實話實,這本來就是後來發生的事情。
“很好!”愛德華·布裏奇斯認可的點頭,轉而問道,“你覺得英屬印度獨立對大英帝國是好事麼?”
“當然不是,英屬印度作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一旦獨立會對大英帝國廣袤的殖民地形成衝擊。這會讓我們的文明倒退,一百多年來我們不斷讓英屬印度壯大,但是印度的民族主義者一定不會領情,認為這是應該的,他們隻會追捧印度的古老和偉大,如果發展不順利,那肯定是殖民者的錯誤。”
再次了一句很好,愛德華·布裏奇斯很是滿意的道,“對待英屬印度的問題上,丘吉爾先生和艾德禮首相有著不同的看法,丘吉爾首相認為應該壓製,但我們大英帝國其實已經做不到,艾德禮首相認為應該放棄,但我個人也不是很認可。”
愛德華·布裏奇斯話裏話外的意思,是希望英屬印度站好最後一班崗。這其實也是艾倫威爾遜的想法,在英屬印度的獨立上,大英帝國還是過於仁慈了一點。
可能是想著日後卷土重來還有機會,並沒有像是法國那樣,臨走之前把殖民地搜刮個底朝,但從後來的日子來看,還是法國人的辦法更有震懾性。
雖然在殖民地時代,法國遠不如英國來的成功,但後殖民地時代到來的時候,法國對原殖民地保持了更大的影響力。
在艾倫威爾遜眼中,閉著眼睛就能找到無數印度麵對的嚴重問題,而且就算是現在沒有問題,隻要給他機會回到英屬印度,他也可以製造問題。
雖然製造問題的前提,印度教一定要比和平教強勢這一點不可更改。但是在其他方麵他還是很有想法的。
機會就在眼前,愛德華·布裏奇斯作為內閣秘書,對公務員的調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艾倫威爾遜用比波茨坦會議更大的熱情,闡述自己對利用英屬印度把大英帝國拉出泥潭的設想,包括他想象當中的價格雙軌製。
價格雙軌製是指同種商品國家統一定價和市場調節價並存的價格管理製度。因同時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運行機製而形成。主要涉及糧食價格及生產資料價格。
這種辦法經常使用的國家都是和蘇聯關係良好,但是道理是一樣的,這種依賴行政力量救急的辦法,現在英國恰好可以做到,就是之前艾倫威爾遜設想當中,用英屬印度的糧食穩定德國英占區的秩序,在用德國英占區恢複的工業,對英屬印度進行輸入。
大英帝國則處在中間,掌控德國工業品和英屬印度農產品的定價權,從中拿到差價恢複英國本土的繁榮,一旦英國本土恢複到戰前的水準,就可以重新對各大殖民地進行資源調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