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男孩降生(1 / 2)

對於英屬印度的問題,其實態度無非是兩個,是堅決保留還是暫時收縮期待卷土重來,在一九四五年英國政治家的腦袋裏,還不存在什麼完全縮回到英倫三島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不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都認為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一旦英屬印度獨立發展的不好,就是大英帝國卷土重來的機會。可艾倫威爾遜知道,這種想法都太過於理想化。

在土地的事情上很多曆史都已經證明,一旦失去了,幾乎就是永遠失去了。卷土重來的機會微乎其微,很多智庫所說的,印度獨立就會分成七八塊個小國,求著英國回去未來並沒有出現。

在愛德華·布裏奇斯這裏做了一番語言的艾倫威爾遜,很快就遭到了艾德禮首相的召見。艾德禮首相自然是不會對一個小蝦米,談及他本人是怎麼和斯大林和伊朗的事情解決的。

如同內閣秘書的預料,正好波茨坦會議上有一個有英屬印度工作經曆的外交官,首相就想要問一下英屬印度,這個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具體情況。

英屬印度的獨立根本不是一個新問題,可以說是已經困擾了倫敦多年。

一戰結束,英國在當時規劃了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印度斯坦、和平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土邦王國,由這三者組建獨立的“印度聯邦”的獨立方案,但未能獲得共識。

在二戰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掌璽大臣、下院領袖克裏普斯前往印度,許諾戰後給予印度自治領的地位。克裏普斯到達印度後,提出了英國對印提案,也就是“克裏普斯提案”。

英國與印度高層磋商後,決定發表使印度在最短時期內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內容是建立新印度聯邦,使之成為自治領,其地位與英國本國及其他自治領各國相等,不論在內政和外交上,均不隸屬他國。

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屬印度的土邦有權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聯邦,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從而為印度的分裂打開方便之門。

在艾倫威爾遜來看,其實克裏普斯提案就挺好,不以宗教區分,而是以英屬印度的直屬行省和土邦作為區分,這樣有助於英屬印度的碎片化。

不過壞處也是存在的,在統一的機構當中,真納率領的穆盟,無論如何都鬥不過尼赫魯率領的國大黨,阿裏真納預見到整個南亞和平教徒的人數劣勢,表示寧可內戰也絕不和印度教徒在一個國家當中。

在麵對艾德禮首相提問的時候,艾倫威爾遜就表示穆盟和國大黨的緊張關係,阿裏真納和尼赫魯完全尿不到一個壺裏去。

早有準備的內閣秘書愛德華·布裏奇斯,則不著痕跡的說道,“其實首相想要放棄印度,無非是因為印度投入大於收獲,節省資金讓本土更快的恢複繁榮。”

“當然了,愛德華。國內的公民不能餓著肚子,勒緊褲腰帶維護大英帝國的尊嚴。”艾德禮歎了一口氣,如果有選擇的話,他也不想讓印度獨立。可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馬上撤離歐洲的軍隊前往印度鎮壓,錢哪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