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我們有交換條件,估計也不容易達成目的,美國肯定是希望我們派出地麵部隊的。”諾曼·布魯克將內閣決定告知了艾倫威爾遜,但表示可能事情還有反複。
“最好是不要,一旦戰爭規模無法控製,要知道英屬馬來亞的大半人口是華人。”艾倫威爾遜沉吟了一下道,“當然我不會因為族群問題判斷,是否會破壞馬來亞的穩定。但是也是有這個可能的。”
“看來平衡馬來人的舉動,也談不上多麼正確。”諾曼·布魯克眉頭微皺感歎道。
“可我們當時也無法預料到亞洲的情況會變成這個樣子。”雖然艾倫威爾遜心裏知道,但還是以不可預測的未來推卸責任,“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在穩定馬來亞的問題上要小心一些,但如果度過這一關,好處就不可限量。香江這個窗口在我們手裏,東南亞的核心馬來亞在我們手中,隻要我們能夠穩住馬來亞華人,東南亞各國可都有華人,我們通過這個渠道就能成功進入到各國的市場當中。”
艾倫威爾遜提及了其中的好處,對未來的遠大目標進行了描述。
現在對於英國而言也沒有其他辦法了,馬來亞如果保不住,英國的殖民體係崩塌是無疑的。
總不能大力扶持非洲吧,北羅德西亞?二十多萬斯拉夫人,人口增加到支撐英國需要多長時間,現在英國哪有這麼長的時間等待?
“是的,留給英國的選擇並不多了,所以你的工作還十分重要。對了,艾倫!”諾曼·布魯克問及了另外一個問題,“你對新德裏對海得拉巴的軍事行動怎麼看,你可是在印度工作過的。”
“德國的教官隻有幾百人,我們知道新德裏長期對海得拉巴懷有野心的話,海得拉巴遲早會出問題。這件事真的很難說。”艾倫威爾遜猶豫了一下回答道,“不過對於印度這個國家,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宜高看,所謂有聲有色的大國,實現起來相當的困難。尼赫魯這個人雖然很厲害,可恒河口和印度河流域都已經屬於另一個國家,英屬印度的優良地理已經被破壞。他改變不了什麼的。”
印度想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這一點就算是英國同意,美國也不會同意的。
英國占據著主導地位。隨著戰爭進一步發展,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逐漸占據了主導權,美國對印度的態度,和英國對印度的態度類似。
美國為了維持自己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對任何國家都可以打壓,包括印度但不限於印度,美國把印度這一其他邊緣化。一開始隻是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之後擴展到其他領域並強化之。
在統治上,強化美國的主導地位。放眼世界的各個行業,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基本都是美國。在價值觀上,強調東西差別,邊緣化印度,宣揚以美國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否定印度的價值。
在社會角色方麵,限製、阻礙印度的創造性,限製印度進入核心領域,放置在次要位置。
讓印度雖參與世界事務,但這個世界仍屬於美國。換句話說,美國通過不斷讓印度處在次要地位,讓印度覺得自己天生就該是次要的,以達到印度永遠、隻能、為美國做底層的勞動力。
冷戰之後美國在東方玩脫了一把,對待印度的時候隻會更加的小心謹慎。畢竟以史為誡又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同一個坑掉兩次,美國也不會這麼蠢。
在內閣秘書麵前,艾倫威爾遜還是保證了穩住馬來亞局勢的信心,實在不行的話,等到啟封的兩艘戰列艦到達亞洲,可以炮擊個雅加達助助興嘛,又不是沒幹過,荷蘭人都幹了。
整個英國還有比他更有把握,在一個華人為多數人口的地方,幹出來成績的人麼?
出於話術上的嚴謹性,可能有,但是從實際情況分析,根本不會有。
至此艾倫威爾遜已經完成了,本次倫敦召回他的工作,草擬一份應對遠東戰爭的應對分析,為接下來英國在處理這件事提供一個範本。
看待在看待亞洲問題的時候,英國和美國的考慮也完全不一樣,這一點從帕梅拉蒙巴頓在澳大利亞控製的媒體報道也能看出來。和美國在澳大利亞的輿論媒體,說的完全就是兩件事。
有賴於麥卡錫的工作十分順利,美國把所有類似蘇聯政治結構的國家,全部看成是蘇聯的一部分,認為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就根本沒有自主性,和東歐國家一樣,直接聽命於莫斯科中央的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