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戰爭帶來需求(2 / 2)

艾德禮首相也是這麼看待東歐國家的,但不這麼看待南斯拉夫,這就是很大的區別。不這麼看待莫斯科,同樣也不這麼看待東歐之外的社會主義國家。

有鑒於此,出了北羅德西亞那批人那檔事之後,倫敦仍然和貝爾格萊德保持聯係。工黨內閣認為保持和具有自主性的社會主義國家聯係,本身就是在化解蘇聯的威脅。

如果全麵敵視所有和蘇聯相同體製的國家,隻會逼迫這些國家提高對莫斯科的依賴。

同時力是相互的,逼迫的社會主義國家越多,反作用力也會讓西歐國家不得不抱緊美國的大腿,西歐國家也包括英國在內。

不過艾倫威爾遜知道,英國的勸告一定會被美國無視,英國以為美國人在處理世界事務中相對缺乏經驗,會願意聽取英國的經驗。

但這是英國出於假設:英國和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這種假設馬上會被證明是過於樂觀。由於二戰後,兩國實力的不對等性,美國的國力比英國強大,這就限製了英國影響力的發揮。

可能唯一能讓人感到高興的就是,因為戰爭爆發,而且美國已經確定幹涉,導致了艾倫威爾保留的美國鋼鐵股迎來了一波上漲,如果曆史不變戰爭維持三年左右,他還能夠迎來一波財富上漲。

當然和帕梅拉蒙巴頓手中的澳大利亞鐵礦相比,這隻能算是小錢了。美國決定武裝幹涉的同時,也是鐵礦石迎來上漲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純度極高的鐵礦石,會更加具有顯著的優勢。

甚至可以說,可以對歐洲市場進行供應,鐵礦石如果處在低價位的話,歐洲畢竟距離澳大利亞很遙遠。加上歐洲本身也有鐵礦,對澳大利亞鐵礦的需求並不急迫。

但鐵礦石售價上漲之後就不一樣了,英國畢竟是有帝國特惠製支撐的。經過英國的手在輸入歐洲其他國家,就很令人期待了。

在法國畫餅的帕梅拉蒙巴頓,也因為戰爭導致鐵礦石上漲的消息,專門給這段時間返回倫敦的未婚夫發了電報,表達喜悅之情。

就算是歐洲境內最好的鐵礦所在國瑞典,英國比起德法來說也更有傳統的牢固關係。總的來說如果能夠利用上這一次的戰爭帶動相關原材料上漲的東風,英國還是可以撈取一部分利益的。

艾倫威爾遜這一次返回倫敦,還帶來了上半年的馬來亞利潤,一共兩千八百萬英鎊。畢竟之前馬來亞的錫礦和橡膠分別占據全世界需求的一半和三分之一,具有強大的定價權。

在荷蘭撤離印尼同時,順便摧毀了當初荷蘭在印尼的橡膠產業,還提振了英屬馬來亞在橡膠領域的定價權,才導致了半年兩千八百萬英鎊的收入。

荷蘭摧毀的印尼的橡膠產業,反而幫助了英國,那就和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直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是一樣的,畢竟競爭對手沒了,不用在壓低價格裝孫子了,冷戰紅利就是這麼回事。

荷蘭人的行為,算是讓英屬馬來亞吃上了一波小範圍的冷戰紅利。

鐵礦石的預期超出預料,也讓帕梅拉蒙巴頓在巴黎的成功學課程更加的遊刃有餘。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她就發現法國人好像對利比亞石油的消息,特別的有興趣。

艾倫威爾遜知道這絕對不是錯覺,地中海和北非一直是法國的後花園。特別是北非法國是占大頭講法語的國家有連綿成片,後世第一個跳出來幹掉卡大佐的國家也是法國。

法國不惜出兵,穩固後花園,加強掌控地中海,建立法國為首的地中海聯盟是假的?

要是別的地方發現石油還好說,偏偏是在北非,怎麼可能不讓法國人歡呼雀躍。說不定因為北非利益的增大,法國現在對北非更加不願意撒手了。

對未婚妻的販賣成功學課程順利,艾倫威爾遜表達了恭喜之意,隨後就直接找到了紮哈羅娃詢問他更加關心的事情,種子、種豬和推動農牧業革命的項目。

他對紮哈羅娃並不陌生,畢竟是米哈伊洛維奇安排過來的助手,實際上也不僅僅是馬來亞的事,北羅德西亞也在順著這些渠道,要引進相關的項目,發展農牧業,在這上麵兩個地方的目標一致,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