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共同立場(1 / 2)

就香江的問題來,最大的優勢不在於什麼廉潔的法製,什麼是民主。而在於獨特的位置和對外關係上麵,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

換成任何一批人,放在香江香江一樣會發展的不錯,地理位置已經決定了。就如同把魔都人都遷徙到青藏高原上,魔都人也不可能在從青藏高原上再造一個魔都出來一樣。

大英帝國定義中的香江為自由港,如果有什麼地方被本土公民羨慕的話,自由港的稅率比本土低得多,在艾倫威爾遜去紐芬蘭上任之前,香江的稅率是最低的。

這不代表香江沒有上交財富,畢竟打完世界大戰之後,英國本土可以窮的叮當響。

不過和英屬印度十萬公務員團結一心相比,香江每年上交全年收入的百分之一點七五,這無論如何也算不上高了。

目前香江年收入在四億港幣上下,按照港幣和英鎊的十六比一兌換彙率。目前港英政府年收入為不到三千萬英鎊的樣子。

這就非常不錯了,艾倫威爾遜管理的英屬馬來亞目前還沒這個數。更別提要上交更多的資金給財政部,充實本土的財政。

艾倫威爾遜對港督葛量洪提出了邀請,名義邀請名義為在美國盟友的要求下,商量如何打擊走私,其實就是邀請對方來馬來亞交流一下建設經驗,順便到處旅遊。

在等待對方的時間,艾倫威爾遜主要的工作是,看看自己在離開的時候,馬來亞的社會秩序是否仍然平穩,畢竟當前英屬馬來亞的兩大族群,可都有人惦記。

華人就不提了,蘇加諾高舉大印度尼西亞主義,時時刻刻要解放馬來人呢。

幸虧大體上平穩,愛麗莎沒有什麼異常的地方,並且詢問自己的上司,和林先生談的怎麼樣。

“林先生就如同傳統的華人一樣,迂腐是迂腐了一點。但溝通起來沒問題,其實有些事情開就好,至少在馬來亞這個地方,我們不欠華人什麼。”

艾倫威爾遜輕描淡寫的提及了和林連玉的見麵,相反他應該讓華人感謝自己。

“港督已經答應來吉隆坡一趟,到時候我們兩個好好談談,看看怎麼對付倫敦。”艾倫威爾遜對著最可靠的下屬,意有所指的道。

“那就祝我的上司和港督的見麵有良好成果。”愛麗莎眼睛一亮,表示香江和馬來亞在麵對倫敦的事務上,應該展現出來團結。

“我相信沒什麼問題,畢竟我們都麵對類似的處境,馬來亞的過半居民也是華人。”艾倫威爾遜笑眯眯的道,“其實港督麵對的問題中,至少沒有民族矛盾。而這正是我們要心的地方,馬來亞的公務員比較操心。”

港督的工作其實更多在外交層麵,隻要明確了香江的地位問題,其他就還好。

其他殖民地就不一樣了,大多有民族矛盾。英國統領殖民地的基本策略並不是分治,而是合眾,如果不是印度教徒和和平教徒確實尿不到一個壺裏。英國一直是要保護英屬印度的完整性讓其獨立的。

這樣獨立後的印度也不用因為失去印度河流域和恒河口導致支離破碎,光是地緣上的重大提升就能讓印度以後不至於太弱。

緬甸也是類似,緬族不但人口還是地盤僅僅有整個緬甸的一半左右。英國擔心緬甸被隔壁的泰國或者印度並吞,就撮合了緬甸各大民族建立聯邦,結果沒想到緬族打算獨霸整個聯邦最後搞得內戰四起,其中從孟加拉引入的羅興亞人由於其和平教的身份搞得更加棘手。

至於艾倫威爾遜所在的馬來亞,則是引入華人和印度人衝淡馬來人的族群地位。

就算是沒有艾倫威爾遜,這個政策也執行了很長時間,隻不過他的主張讓華人的數量增長加速了,原本的曆史上馬來人就因為連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和重要島嶼新加坡和檳城都是華人集聚區,新加坡和檳城過多的華人人口導致聯邦不穩,最後非得踢出自治權較強的新加坡來減少華人的人口比例。

現在有艾倫威爾遜在,就算是馬來亞獨立,馬來人踢出一個新加坡也是不夠的。剩下的華人仍然不比馬來人少。

在等待港督大駕光臨之前,艾倫威爾遜通過電報和仰光方麵聯係,自從緬甸獨立之後,仰光和倫敦的關係談不上多麼親密,但也沒有鬧的不可開交。

關於翡翠的價值問題,艾倫威爾遜繞不過緬甸政府這一關,現在也不是獨立之前了。兩國也不存在上下關係,正常的談生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