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共同立場(2 / 2)

至於和港督的見麵,則是要在應對倫敦的時候采取共同立場。當前的港督是葛量洪,是公務員出身,葛量洪在二戰尾聲的時候,被擢升為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其中西太平洋高級專員一職曾一度於二戰期間擱置。雖然葛量洪早年出任輔政司和布政司的時候,就曾多次署任總督,不過斐濟總督仍是他第一次正式出任的總督職級職位。

一九四七年抵達香江,其實海外公務員的立場都大體相同,就是看重所在地的利益。

如果白廳和內閣的關係大體還過的去,海外公務員是完全不知道內閣有什麼正麵作用。更加信奉長地久才是權力的那套邏輯。

而且殖民地官員總要給自己留有一條後路才行,這個後路不能指望倫敦,還是要從他們管理的殖民地入手。

在白廳眼中,葛量洪就是一個不太聽話的海外公務員。香江財政支出百分之一點七五的上交,不但涉及到了香江的英國公務員利益,還在葛量洪的遊下,經常導致倫敦幾個部門的扯皮。

直接貢獻於英國政府的,主要是保衛香港本土的國防開支,不過國防部及其前身戰爭部,和殖民地部就這項開支經常扯皮:

國防部認為殖民地向來應該為自身的治安和國防開支負責,如沒有足夠財源,殖民地部應該自尋出路而不是老是占帝國的便宜,而且香江在二次大戰時也有以現金報效過大英帝國,現在麵對外來威脅,更應該自行負責國防開支;

殖民地部則認為應該分清香江有能力支付多少,和應該支付多少這件事,並表示香港已經在二戰中支援大量金錢,國防部不可以繼續打香江財政的主意。

任何事情都可以辯證地看,國防部認為香港既有付錢的先例,則可一必可再;殖民地部認為給過了還要給是獅子開大口。

財政部因為自身利益附和國防部,認為香港向來稅率極低,政府負債輕微,有能力更多的為帝國防務貢獻更多。

香江的英國公務員認為,當地不同於其他地大物博的殖民地,重要性在於地理上,而不是是資源上,在殖民地部妥協之後,殖民地部這個頂頭上司也成了香江公務員的敵人。

為什麼香江就能和本土的頂頭上司打擂台,而馬來亞就不行,關鍵就在於,香江是真的在盈利,馬來亞正在爭取倫敦的支持。

一個是賺錢的當然是底氣十足,而馬來亞還處在需要本土支持的階段。艾倫威爾遜當然硬氣不起來,等到了馬來亞的發展進入正循環狀態,他也可以和葛量洪學,怎麼和本土打太極拳。

大英帝國的悉心培養,根正苗紅的公務員,在上交財政這個問題上,一般是把倫敦的上司當成敵人看待的。如果不是二戰爆發,以及戰後英屬印度馬上就要獨立了,英屬印度的公務員在對待本土的態度上,和現在的香江別無二致。

一九四五年之後的英屬印度公務員,那不過是看到英屬印度維持不下去了,才一個個煥發了帝國公務員的主人翁精神,為證明自己的能力才這麼幹的。

當然殖民地官員敢於和倫敦對著幹,一定要建立再殖民地贏利點基礎上。簡單來就是要有錢,香江一個兩百多萬人口的港口,將近三千萬英鎊的財政開支,才是倫敦願意心平氣和的基礎。

至於不盈利,地理位置又不重要的殖民地,在倫敦內閣乃至於白廳眼中,那都是隨意拿捏的存在。

港督葛量洪現在以平等身份和倫敦的交流,正是艾倫威爾遜為之努力的目標。而且以英屬馬來亞的基礎,他覺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和本土建立一個新型關係。

終於,葛量洪終於抵達了忠誠的馬來亞,感受了一把英屬馬來亞的陽光沙灘。

心情不錯的他對艾倫威爾遜的安排十分滿意,並且表達了感謝,“大地方自然有大地方的好處,這裏的景色就比香江好的多。”

“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艾倫威爾遜哈哈大笑,畢竟以香江的麵積來,確實也不能要求太多。

“關鍵在於,我們要維護本地的利益,倫敦的官僚十分貪婪,不能讓我們吃得太飽。”葛量洪當然知道艾倫威爾遜找他的深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