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走之前,李奇微還盡量讓自己走的更加安心一些,和範弗裏特還得以將精力轉向一些其他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對韓國進行軍改,但由於在軍事上多次出現危急的局麵,之前美國被迫將問題擱置起來,當做沒看見。
韓國軍隊缺乏領導的情況十分嚴重;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條約的規定,美國人無法對這種領導徹底加以充實。現
在,由於壓力已經減輕,美國便可以著手實施一項全麵的訓練計劃了。通過這個計劃,可以造就出韓國人自己的指揮官;這些指揮官又能把韓國士兵力訓練得同任何其他國家的士兵一樣優秀。
政治上的任人唯親和為了鞏固個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進行的錯綜複雜的爭鬥,使韓國軍人的許多突出的優點蕩然無存,以至於為了提高這些軍人的素質,美國人力和物力上付出了無法估量的代價。
韓國軍隊一直是根據各種政界人物一時的念頭麵隨意調來調去,一直是被用作剿滅土匪,或者維護某些人利益。年輕的軍官們發覺,對那些沒有文化的上級進行批評,表示反對,甚至提點不同的看法都不可能。
這些軍官自己的恐慌情緒又總是立即傳染給下麵的部隊。部隊中許多士兵自己也未受過必要的訓練,無法在危急情況下本能地、積極地作出反應。
臨走之前,李奇微把自己的繼任者克拉克叫了過來道,“到了今天,我們已經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一點,談判令人厭倦地一個月接著一個月地往後拖延著,在戰爭的第一年中眼看就要實現的停火,像是磷火一樣變得越來越渺茫了。許多公民已開始認為:我們的鮮血和生命正白白地犧牲在戰場上,而我們死硬的談判人員卻非要想在談判桌上撈到什麼便宜。”
“我們無法在戰場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談判也談不出來什麼。”克拉克深表同意道,“談判確實是件耗費精力的事情。在談判桌上,人們不斷重複已經說過的觀點,像是演說家似地玩弄華麗的詞藻,令人討厭地謾罵與攻擊,有時簡直讓人寧願回到戰場上去作戰。”
不論是李奇微還是克拉克,都希望新一屆的政府能夠終止這一場徒增消耗的戰爭。
李奇微和克拉克還有範弗裏特,已經對這一場戰爭不報什麼希望,但是美國國內還有這麼一種聲音認為,美國應該占據整個朝鮮半島。
三人相顧無言,經過一番討論的結果是,除非美國還能增加到足夠的兵力。這個足夠兵力的標準是,美軍在保持現有後勤和軍備的優勢基礎上,兵力絕對不能比敵人少。
“這是辦不到的,我們無法和對方比拚人力。”李奇微對著兩個戰友道,“我們和這個半島隔著一個太平洋。華盛頓已經對軍費表達不滿,還想要增兵?”
這一次的討論之後,李奇微已經不再關心停戰談判,他心裏明白這一場戰爭已經和自己無關了,剩下的時間他寧可遊遊泳,看看棒球賽。
巴黎,最近一段時間為了帝國奔波明顯憔悴的艾倫威爾遜,接到了倫敦轉來的電報,得知了美國提交的北約總司令人選,是馬上要來巴黎的李奇微。
“竟然真的是他!”艾倫威爾遜微微皺眉,北約從出現開始一直是美國做正職,英國做副職和秘書長這麼一個架構。幾十年的曆史當中,秘書長有變動,但前兩者幾乎是固定的。
艾倫威爾遜記得李奇微作為第二任總司令的時候,和歐洲國家的將領關係都極差。
甚至連英國這邊的將領和李奇微關係都不好,這樣短期內北約可能不會有什麼戰鬥力。畢竟這個時空可沒有艾森豪威爾為李奇微打基礎。
很快艾倫威爾遜受到了第二封電報,那就是英國不準備讓蒙哥馬利做副總司令,而是挑選一個新的人選,畢竟蒙哥馬利比李奇微的資曆老很多,做副手並不合適。
這一邊歐洲這邊正在準備簽約,遠東的李奇微也正式離開了東京司令部,把朝鮮戰爭的爛攤子交給別人,自己輕裝上陣踏上了來歐洲的旅程。
八月二十日,李奇微彙合了自己的參謀團隊,和美國外交官一起抵達巴黎。
此時在巴黎雲集的國家代表,有美、英、法、荷、比、盧、加、丹、挪、意、葡和冰島、希臘和土耳其一共十四個國家,各國代表濟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