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法國以歐洲名義出兵黎巴嫩,平定了衝突,還向當地派出傳教士,建立法語學校,以解放者身份,管理黎巴嫩,這期間,大量法國人移居黎巴嫩,法語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
一戰之後,整個大敘利亞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黎巴嫩的建立自然也和法國有關。
黎巴嫩也存在相當數量的和平教徒,這和法國的情況差不多,現在都已經加入到戰爭中,法國很可能和這個前殖民地一樣,某種程度上站在阿拉伯國家這邊,不然北非的和平教徒可能會鬧起來。
這麼想可能是有些綏靖,但綏靖從來都不是不可饒恕的罪行,誰願意惹火燒身的,要是被挾持住的國家那當然是沒辦法。
法國如果站在阿拉伯國家這邊,英國處於什麼角度呢?這就是這一次討論的核心,處於利益考慮,當前的英國明顯和阿拉伯國家關係更近一些。
要是法國也支持阿拉伯國家,中東局勢就會很有意思,蘇聯在中東也是有抓手的,也門和敘利亞都是。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沙特方麵對石油禁運的表態。我們當然不能坐視這個威脅,所以絕對不能站在以色列這邊。”無上權威不太好說出口的話,威克完全可以代勞,並且表示這事外交部的一致意見。
相信現在不僅僅是倫敦在討論如何站隊,華盛頓的白宮、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也在討論中東局勢,如何站隊還要看戰爭走向發展。
麵對的埃及全部出動的幾十艘導彈艇,本身更加船堅炮利的以色列海軍自然是不能坐以待斃,雖然在一年多以前,印度海軍已經在對巴基斯坦海軍的行動當中,證明了導彈艇的威力,可遙遠的亞洲對本身就小國寡民的以色列來說實在是太遠了。
而且埃及海軍其實並不弱小,有英國出售的航空母艦服役,隻不過長期待在東非的桑尼巴爾,這一點和伊拉克王國的航母一樣,伊拉克王國的海岸線就這麼一點,擺一艘航母太顯眼了。
埃及海軍的航母在地中海也施展不開,兩國完全都是被英國熱情洋溢的上門推銷,才接收了小兩萬噸的大家夥。
埃及海軍存在航空母艦,這就導致了以色列必須以大國海軍的標準麵對假想敵,琢磨一下埃及的航空母艦怎麼對抗,哪有空對導彈艇研究?
可埃及海軍的航空母艦基本上不會再本國港口,天天在桑給巴爾蘇丹國冒充阿拉伯領袖,真到戰爭爆發的時候,埃及海軍主力成了導彈艇。
在埃及塞得港外的馬納灣海域,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正例行巡邏。這型滿載排水量三千噸,擁有五座一百二十七毫米艦炮,以及五聯裝四十毫米機關炮的驅逐艦,在中東地區絕對是一艘火力強大的“巨艦”。
“埃拉特”號驅逐艦原本曆史上是英國建造的熱心號驅逐艦,是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後出售給以色列。
但是顯然這個世界英國和以色列的關係沒這麼熟,蘇伊士運河戰爭又沒有爆發,英國沒有把自己的軍艦出售給以色列。
這個世界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變成了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弗萊徹級驅逐艦是二戰中美國海軍裝備亮很大的驅逐艦。目前正處在退役周期,美國海軍一年幾十萬噸位的下降,也有弗萊徹級驅逐艦的一部分功勞。
因為埃及的航空母艦遠在東非,以色列海軍對出動的導彈艇不屑一顧,便派出海軍衝破埃及方麵的所謂封鎖。
就在這時,“埃拉特”號艦上的一名觀測兵突然發現塞得港方向閃現一道亮光,隨即辨認出是反艦導彈固體助推器拖出的尾焰,於是迅速拉響了警報。艦上值班的炮兵雖然用五聯裝四十毫米機關炮對準了迎麵飛來的導彈,可是沒來得及開炮……
法製AS導彈突然拉高,然後徑直向“埃拉特”號急速俯衝下來,在其艦體中部炸出一個大洞,並命中了鍋爐艙。大約一分鍾後,第二枚導彈淩空飛來,擊中了“埃拉特”號的主機艙。“埃拉特”號整個動力係統完全癱瘓,通信係統也遭到破壞,簡直像條死魚似地漂浮在地中海水麵上。
正當“埃拉特”號上的水兵餘悸未消時,第三枚導彈又飛襲而來,擊中艦尾。這時“埃拉特”號殘破的艦體再也支撐不住,迅即傾斜翻轉,沉入六十米深的海底。艦上的水兵爭先恐後跳海逃生。而埃及海軍餘恨未消,緊跟著射出第四枚導彈,在“埃拉特”號的救生艇剛剛啟動時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