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第三大罪狀在於托古改製。王莽當上新朝的皇帝之後,頑固而又熱情地推行他的複古改革。這時他的地位已經十分穩固,根本不需要偽裝,他應該露出自己的本來麵目!然而他的真實想法就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廢除奴隸製,耕者有其田。八口之家超出九百畝土地,必須將多餘部分讓給無地農民!
然而,王莽失敗了!他的理想觸犯了劉氏宗族和豪強地主的利益,他們不斷起兵反抗!由於天災,各地農民也紛紛起義!最終王莽被劉秀領導的起義軍殺死,自己也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但我認為王莽不是一個壞人!他過於追求完美,最終敗給了現實!他是呆而不是壞。
還有五代時期的馮道。馮道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所事五朝十一帝,合計不過三十多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餘,每帝僅三年餘。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在位也隻有八年。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則是趁亂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人樣,其餘都劣跡斑斑,暴政累累。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國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這些帝王大多是“亂臣賊子”、昏君暴君,稱之為豺狼虎豹也並不過分。麵對這樣一些野獸皇帝,自保都是問題,馮道卻都能夠從容應對。
同光元年,李存勖建立後唐,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後唐滅後梁後,馮道又被提拔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史稱馮道“為人自刻苦為儉約”,他跟著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後梁時,住在茅草房裏,身為大臣連床和臥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祿可以和隨從、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將士們搶來了美女,照例先送給大臣們一些,馮道堅決不要,要是實在推辭不了,他就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個個盡心。當他為父親守孝回家時,農田大饑荒,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財賑濟鄉民,並且親自躬耕田野。當有人生病沒辦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裏悄悄地替人種好。田主人登門致謝,他卻認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給他送來“鬥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當時契丹聽說了馮道的事跡,甚至想把他擄到契丹做官。因為有邊將守護,契丹才沒有得逞。
明宗年間,中原曾一度相對安定,糧食獲得豐收。一次明宗問他:“天下雖熟(農業大豐收),百姓得濟(渡過難關)否?”
馮道回答:“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馮氏定律”,往往被曆來的聖君賢相所忽視。
他曾向明宗引述聶夷中的詩: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秋穀,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聽後感動得一塌糊塗,立即命人寫下,經常誦念。意在告誡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裏,不可有一刻忘記自己的責任。
象這樣關心、同情百姓的宰相,因為沒有從一而終,後人便罵他是奸臣,試問是天子一人的權力重要,還是天下百姓的生命重要?
還有李煜,曆史上建都金陵的亡國之君,多遭到後世非議,但是李煜亡國的原因應該具體分析,就南唐國來講,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論上,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曆史發展趨勢要求南唐滅亡,北宋統一;事實上,南唐國勢已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回天,更何況國策早有失誤,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減製納貢了。宋朝滅南唐的形勢已定,李煜繼位,也隻能采取消極守業的政策。但是,盡管李煜時的南唐麵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其畢竟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不忘故國,心係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
李煜天性純孝、好生戒殺,繼位後,外奉中原,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南唐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李煜為政重仁慈、寬刑罰,每有死刑論決,莫不垂淚。憲司章疏如有過錯,李煜就寢食難安,並多次親入大理寺,審查獄案,釋放多人。後主入宋後,悲傷失意,常與金陵舊宮人寫詞,心情悲惋異常,難以抑製,後來被宋太宗毒死。噩耗傳出後,江南父老許多人聚巷痛哭。
莫以成敗論英雄!李煜多愁善感,好生戒殺,正是他的偉大之處!項羽兵敗垓下,同樣免不了長歎“虞兮虞兮奈若何”,誰說他不是英雄?項羽殺人無數,可他殺的都是敵人,從來沒有殺過自己的將士;而朱元璋大殺功臣,死後讓嬪妃陪葬,哪裏還有一絲人情?盲目崇拜者要麼自己同樣殘忍,要麼就是白癡!為一己之私讓百姓、部下送死,即使成功了也不是英雄!
問天下誰是英雄?看動機不要看成敗!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