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十大名畫 下(1 / 2)

翻譯意在結束,但還沒等他說完,台下卻傳來一陣噓聲,顯然是對他的敷衍發出的。那位洋人代表不願今天所立的威風就此挫敗,兩眼一磚便附在翻譯耳旁說了幾句。

翻譯頓了頓後對著周唐說到:“這位先生,不知道您自己對這兩幅畫的深層含義有何高見,克勞斯先生畢竟與我們有文化差異,想聽聽後再回答。”

周唐聽了這句話後麵無改色,心中卻是一陣暗喜,心歎一句正中我之下懷。

他雙手作揖道:“好,那在下就恭敬不如從命了。”短短的一句話字正腔圓,透露出一股萬夫不當的氣勢。

“好。”啪啪啪,台下的人們又是歡喜又是驚訝,發出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次的掌聲不同前幾次,有股衝鋒的氣勢。

“《五牛圖》麻紙本,縱六寸三厘,橫四尺二寸三厘,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字太衝,長安人,是唐代宰相韓休之子,在唐德宗時期曆任宰相,兩浙節度使,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當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副,五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的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乾隆等十四家題記。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麵貌,姿態,表現出五頭牛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癖的。在技巧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麵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幹畫馬,周昉張暄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的獨立性展現方麵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周唐的講解行雲流水,生動形象。更重要的是周唐那犀利的雙眸,鏗鏘的語調調動起在場華人無比興奮的情緒。大家也都為眼下這個敢在洋人麵前叫板的年輕人報以欽佩之感。

“剛才代表先生對身為宰相的韓滉為何作畫,為何以尋常黃牛作畫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我也循著代表先生看畫須觀內涵的方法進行了分析。下麵就說說愚見:

中國自古就是農耕大國,而牛又是農民最有效的勞作工具和最樸實的朋友。一個輔佐帝王執掌天下的宰相,為何以黃牛為作畫對象,不正是體現了他深入民心,關注民情,與普通百姓融成一片的情懷嗎?執政者海闊天空的胸襟難道隻是對外貪婪的擴張和侵略嗎?難道向往和平,為蒼生尋求安逸就會為國家帶來滅亡之災嗎?是的,我們的統治者是沒有西方的領導者有遠見。他們天天都在忙碌著如何造洋槍洋炮,而我們卻隻沉浸在自己虛幻的美好生活中。我們錯就錯在,把外族想得太好了,把世界想的太善了,所以你們今日才能站在這裏,用我們的國寶向我們耀武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