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智能效應(1 / 2)

這個道理和搜索引擎遇到的問題一樣,因為不同的人,認知形式和對內容的感興趣的點不一樣,所以兩個人搜索同一個條目就可能想知道的完全不同。

而上傳信息的人,也可能因為側重的方麵不同,使得收索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電子程序是無法判斷搜索者的感觀需求的,它不會知道你搜索這個條目真正想知道的是什麼。

但是大數據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二十年代的各種應用都有數據收集的功能,他們會給你推薦你經常瀏覽的,感興趣的同類視頻或者文章等等,使得網絡信息受眾區別化個人化,讓網絡信息市場擴大了無數倍。

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數據庫算法,這個數據算法有你的瀏覽習慣和傾向。

那麼個人是否也能擁有數據庫呢?擁有一個完全個人,對網絡世界的數據演算公式。

於是該公司投入到了這項開發中,而隨著後麵十年量子計算機對數據的強大演算能力,初步實現了這一目標,使得手機這類個人終端的內核,更換變成了身份證升級一樣,而不是像汽車加油一樣的更換形式。

到了五十年代,這項技術迎來了大成,被稱為‘數據效應’,網絡形式也被改革,分別為大數據和小數據。使得網絡世界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社會世界。

公頻的大網絡所有數據叫做大數據。而每個人的個人終端,就是小數據。

大數據是小數據的集中地,小數據就是‘身份證’,‘網絡人格’,網絡由蠻橫‘網線統治’變成了‘集成活動’形式。

小數據它們從孩子誕生開始收集小孩的數據,和孩子一樣成長,你看到什麼,它就看到什麼,你記住什麼它就記住什麼,你遺忘什麼,它也遺忘什麼。

在數據上這很簡單,重複行為和重複接觸的東西被強化,長時間不用的數據沉積掉,不斷的演算加密,個人數據不斷的成長,形成數據庫。

甚至依托於量子計算機的強大形成個人數據語言,解密風險被大大降低。

什麼是數據語言?不理解電腦為什麼叫計算機的人可能不知道,你所在電腦屏幕上看到的色彩、圖片、視頻、文字,其實全都是複雜的數字邏輯序列,通過這些數字序列邏輯,啟動計算的演算功能讓其一一呈現出來,才是你所看見的圖片、顏色、等等信息。

而隻有擁有數據才能建立第二層的邏輯信息,比如說通過‘顏色’確立新的邏輯序列號。

然後通過顏色的應用圖片美顏功能就被開發出來啦。

數據語言的開發也和這個類似,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前,因為網絡的應用是處於全民年代而不是‘個人化’的年代,而且設備落後,個人信息量受到設備影響無法大量儲存,隻有國家安全部門才會開發專用計算機語言。

而在五十年代因為量子計算機應用個人化,其信息儲存量輕易的可以涵蓋一個人的一生,數據量非常的巨大就有了開發個人語言的基礎,所以開發個人的計算機語言邏輯成為了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