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初,以家庭單位一起生活的父母、孩子,長期住在一起,家庭感情深厚。】
【二十一世紀初,智能、能源、資源,精神建設皆都處於匱乏時期,大量人類處於社會核心勞動崗位,當時的父母是家庭單位的主要勞動力】
【孩子們一般隻接受單一性的集體教育,一旦孩子上了學,隨著年齡變大離開父母的視線時間每天都在變長,達到頂峰時,大多數隻有餐桌前才有簡單交流。】
【而人類本身其實對‘時域’並不敏感,長時間的疏離,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孩子發現父母越來越不理解自己,開始無法準確傳達溝通。】
“我的情緒和這個類似嗎?”李健城狐疑的問道。
【溝通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人類的溝通、傳達效率,以最大平行準確率來看,是非常低的。】
溝通最大平行準確率,這個概念李健城知道,在他那個年代,也就是21世紀末期,有這樣一個概念。
說的是,兩個絕對獨立的係統交流,信息傳達的準確率最高是百分之五十。
而一個人的意識思維,和語言功能,就是兩個係統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極限也隻能表達50%的準確語言思想,記住是語言思想而不是你的自由思想。
然後隨著係統的變多,這個百分比還會被平分,比如你和另一個人溝通,50%準確率的語言,被對方理解後在說出來,就隻有12.5%了,你反饋理解一下又劈一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話題聊著聊著就沒有了。
一場溝通反饋回來就剩6.25%的準確率,人都會以為遇到了個知己。
一般性交流,有6.25%的準確率,就已經是非常非常高效的溝通了,交流的準確率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它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情況。
為了彌補準確率這個問題,於是人類就有了‘愛’等這些奇妙的共情感。
人類有很多係統的表述方法,隨著人們發現自己無法準確傳達思想後,就建立起了另一個交流原則。
這個原理來自於一般性語言交流和指向性交流的差距,指向性交流,往往可以很輕鬆的突破百分之五十的概率。
這個原則就叫共建原則,通過共同建立另一結構形式,另一意識形態,突破交流失真,比如說交流知識的‘文字’;比如交流感情的‘愛’;比如交流和平的‘禮儀’;比如交流人倫大義的‘忠孝’。
以此來減少多係統輪轉交流造成的準確率丟失,兩個相愛的人,真正擁有愛,是兩個人對愛這個係統概念的交流構建,是一定明確的結構事物,就像‘禮法’‘忠義’,是有理性準確,與絕對意義的事物。
兩個人建立起了愛的性質,就像我們約定了文字含義,在以文字來進行傳遞信息,以此確保了準確性,其原理就如同,兩個係統分別對一個名為‘愛’的係統傳遞信息,因此‘愛’拿到兩個係統各自的50%,構成100%的愛。
這時候的‘愛’無需回應兩人,它不是一個交流係統,是一個存在事物,一個可以被共同驅使的東西,亦如文字,文字無需理解自己的含義,自然有人去解讀,因此信息的傳遞就會最大程度的保留。
這種共建原則,對人類最偉大的意義就是,它是文明建立與傳遞的基礎,所以它非常重要。
【父母和孩子的疏離變長,隨著孩子成長對事物認知深刻化,一個月,半年,十年,時間一直加長,人類就會遇到很難從物理到精神的將一件事,完全講給另一個人,讓其理解你的作為,此時人們就會感受到明顯的‘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