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董卓,自入洛陽京都,半月有餘,暗中與朝堂百官私下來往,皆各奉重金美婢以為延攬結交,並依心腹李儒之謀,暗中招攬收攏何進兄弟舊部,將京師周圍軍權漸握在手中。其勢漸大董卓難免心生驕橫,麾下軍士也常在城中為非作歹禍害百姓。
早前李逸雖數次提醒太後並天子,何太後不以為意,少帝又分明隻是聽從太後吩咐的傀儡。雖暗中使張遼高順等招攬各軍,奈何功效甚微。
眼見不能阻止董卓做大,李逸又恐董卓對自己不利,又見近日袁紹等人與董卓已漸成水火之勢,李逸思來想去,便有遠離朝堂,尋求外放之意。恰巧冀州來報,有黃巾餘黨作亂,騷擾郡縣,其勢漸大,各郡連番上書朝廷,皆告急並請旨發兵剿滅叛逆。
李逸聞聽,心中一喜,出班請旨道:“臣功微德薄,蒙天子厚恩朝廷重用,忝為將軍封號討逆,今冀州亂賊四起,臣願提一隻軍馬,行討逆之責,往冀州清剿叛逆掃除亂匪,為天子分憂,以上報朝廷天恩。”
曹操心思一轉,暗暗一笑,上前奏道:“李逸身為討逆將軍且是天子近臣,此去替朝廷分憂,可謂名正言順,必獲全功。”
董卓心中對新貴李逸搶了自己奉駕還都之功,早就心下不滿,正欲尋機整治李逸,見李逸自請出兵討賊,心中暗自思量片刻,這李逸出兵必有消耗,損耗其勢力未嚐不失一件好事!到時也容易尋個由頭加罪與他,將之治罪。當下也出班奏請附議李逸出兵河北。
珠簾後端坐聽政的何太後見狀,稍作沉思便開口道:“眾卿如此齊心保舉李逸,天子自當從眾臣之請,可詔令李逸引五千軍往河北剿滅叛逆,並傳詔冀州各處軍馬將校,與之呼應,以圖早入掃清匪患。李逸可還有剿賊所需之請否?”
李逸聞聽,拱手道:“臣鬥膽,請朝廷降旨,為臣征募一人為參軍,臣願立軍令狀至陛下案上,必定剪除叛逆克進全功,上報朝廷。”
司徒王允開口道:“不知李討逆屬意參軍為何人?而今官居何職身在何處?”
“臣聽聞,前黃門侍郎荀攸,現賦閑在京,聽聞此人頗有謀略。臣鬥膽,願請此人為參軍,同去破敵。”
“好!朕便準愛卿所請。著內侍,傳朕詔書,令討逆將軍李逸引馬步軍五千,征荀攸為參軍,往河北剿賊。冀州各郡校尉將士皆由李逸酌情調遣。各郡需整頓糧草軍備,協同並力,早日建功”。少帝見太後方才已然應允,當下便開口允諾。
“臣謝陛下聖恩,臣即刻便去點驗軍馬,三日後便可辭京出征。”李逸跪地朝天子叩拜。
當日李逸下朝,便命人喚來張遼高順二將,命二人整頓五千軍馬即日披掛出征。又使人持了自己親筆拜帖,請新任參軍荀攸來府中商議軍情。
這荀攸先前見十常侍弄權,朝堂昏聵,已辭官罷職,賦閑在京中逗留,正欲歸潁川老家隱居。忽有天使尋來傳詔,說是新任討逆將軍李逸保舉,被朝廷征辟為參軍,隨軍出征河北。雖心下不願,然詔命難違,不得已也隻得接了詔書,荀攸心中思索自己與這討逆將軍並無瓜葛,也不熟識,甚至無半分相識之誼,不知因何獨獨舉薦自己?思索半日無果,隻好收拾行裝,領了官誥印信,回寓所等候軍令,準備從軍出征。哪知討逆將軍差軍士持拜帖前來,說是奉將軍之命,前來延請先生過府商定軍情。荀攸心中正自好奇,便隨了軍士上車,往討逆將軍府中而來。
這討逆將軍府,乃是一座五進帶左右跨院的宅子,原本是張讓所有,前些日子才被朝廷收沒轉賜給了李逸。李逸並無家小,所幸有太後所賜十名婢女,又有李逸讓軍士去外邊尋買了幾個忠厚老成的奴仆進來打理,這府中才算有了些生氣。
荀攸車駕到將軍府門,便聽先前軍卒呼號:“快去通報將軍,參軍先生請到了。”荀攸聞聽,掀開車簾,便鑽出車廂下車,雙腳剛一站定,便見府內飛奔迎出一名錦袍少年,此人劍眉虎目,身姿俊偉,雖年少卻不失穩重之姿,正是這京城少有的英俊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