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納賢(1 / 2)

李逸當即對荀攸簡單介紹了自己的計劃,河北亂賊不過是數股黃巾散寇,裹挾無以為計的百姓作亂罷了,不過烏合,縱聲勢頗壯,卻並無幾分戰力,李逸是欲借剿賊之機,於實戰中訓練一支百戰雄師。再則,可用剿賊之功,揚自己聲望。三則,便是趁出兵之際,尋訪招募天下豪傑賢士共謀大計。如此壯大聲威增強實力,待機先求封一郡之地為根基,再行安民扶農之策,廣積糧草訓養軍卒,以圖日後逐鹿天下安定四方。

荀攸見李逸對自己如此坦誠,並無遮掩虛偽之色,見其如此信任於機,自然是心中甚是高興。聽完李逸的盤算,荀攸雙目一亮,當即喜形於色,當即整冠束袍一禮拜倒,:“將軍心懷大誌,且心思長遠,正是攸所求之明主。蒙將軍以心腹之事相告,以國士之禮相逮,攸雖不才,願助將軍共圖大事,雖刀山火海必不負主公之誌。”

李逸大喜過望,忙上前攬住荀攸雙臂將之扶起,大笑道:“某雖一介武夫卒,且身無長物,家無資財。然得蒙先生相助,某之萬幸也,必與先生手足相伴,共圖大業。”

“主公!”荀攸頗有些激動。

“先生!且請上坐。”

當下,二人大笑促膝而座,李逸又道:“目下某雖有謀劃,然資財有限,幸麾下有張遼、高順二將相助,方有今日之屑微兵卒。自古燕趙多悲壯之士,此去河北剿賊,早已探聽明白,河北有良將數員,安平郡有顏良文醜二人,皆可稱萬夫不當之勇;河間又有名喚張頜。字儁乂者,也可稱少有之將才。此三人而今皆一郡都尉之職,料是憑天子詔書,先調用帳中用之,再行收服應非難事。這行軍用計,謀略之業就隻有勞先生獨立支撐了。”

“嗬嗬,主公勿憂,攸必殫精竭慮以助主公,河北自古多英傑,此去河北,主公必可訪得數位賢才共襄盛舉。”

“得先生相助,已屬上天眷顧,某之萬幸,隻是這軍賬之中,而今僅先生一人之力,調兵遣將行軍布陣乃至糧草撥調等一應事物,還需先生多加操勞了。”

“嗬嗬,先春秋時,晉有祁奚舉賢,謂之內不避子外不避仇,攸願效法先賢,為主公舉薦一人至帳下,乃是攸本家叔父荀彧荀文若。論其才,可勝攸百倍;且內政之謀更是出眾。今鄙叔父正自潁川家中閑居,攸願書信一封,試為我主招請叔父前來。”

“哈哈哈,早聞潁川荀氏多有賢良之士,最為出眾者便是公達與文若。若得文若、公達共輔,則大事可期也。”

荀攸也甚喜,又輕笑道:“今洛陽京中尚有一人,昔日官拜何進府中主簿,此人心思細膩文筆猶盛,乃是聞名當今天下才學之士。”

“先生所言莫非廣陵陳琳陳孔章否?早聞其名久矣。若能得其助之,某軍中這記室主簿一職,正為此公而置。”

“正是此人,何進當日不納陳孔章之言,輕身入宮方遭橫禍,何進死後陳琳流落京城,攸曾與之飲酒,攸聞其言下之意,袁紹欲延請入府中任幕僚,此時應尚未成行,攸願代主公前去請之。”

“甚好!如此有勞先生。哈哈哈,先生真乃我李孟嚐之臂膀,正愁身側缺賢士共議大事。先生方至不過半日,便已為某謀得大賢之士,哈哈哈,幸甚!”

“主公且待寬坐,攸這便先行去請陳琳前來。”

“好,有勞先生奔走。某便備下酒宴,專等先生與陳孔章回轉。”

當下兩人分開,荀攸自去說動陳琳,李逸使人去軍營喚高順張遼前來共飲。當夜陳琳果然隨荀攸來投,張遼高順二人也至宴中,眾人皆歡喜,共通飲一番。李逸當即便拜荀攸為軍師,陳琳為記室。張遼高順二人也早聞聽荀攸之才,這數日間更是已漸被李逸折服,也頗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