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受劉先獻降,引軍渡漢水直入襄陽。先至劉表靈前拈香祭拜了,再使劉先出榜安民。複使人傳召荀彧等將州府衙門自弋陽城遷來襄陽。
當夜荊州諸臣設宴,為李逸接風洗塵,劉先蒯良蒯越等皆至,獨文聘推辭不至,且道:“為人臣者,不能為故主守住基業,有何麵目立於新主之前?”有人以文聘之言回報李逸,李逸心中甚為文聘忠義所感,親赴其府中請見,文聘方隨李逸赴宴。
次日,張遼趙雲,郭嘉甘寧等齊至襄陽。點選荊州軍馬得騎兵三萬餘、步卒八萬餘,水軍五萬、大小戰船近八千支。
李逸便以征東將軍印信傳令,以蒯越為江陵太守,張頜為安南將軍,引馬步軍兩萬駐守江陵;以傅巽為江夏太守,文聘為定軍將軍,引馬步軍兩萬駐守江夏。使劉先為樊城太守,黃忠為建威將軍,引馬步軍兩萬駐守樊城。以高順為昭信將軍、劉辟為屯軍將軍、宋謙為節義將軍,共引陷陣軍兩萬、馬步軍各兩萬守汝南。以蒯良為豫州治中,杜襲為汝南太守;令於禁為宣威將軍、淩操為建義將軍、引馬步軍五萬駐守梁國,以陳群為梁相、沮授領軍師中郎將、以張遼為安北將軍、豫州都督總領豫州軍事。以鍾繇為豫州別駕、王粲為豫州祭酒,處置豫州政務。
複令毛階為南陽太守兼領幕府典曹,霍峻為昭義將軍、引軍三萬駐守宛城。荀彧為征東將軍府別駕、陳琳為主簿,滿寵為廬江太守兼領法曹、虞翻為糧曹、郭嘉為軍師祭酒,荀攸為軍師司馬,田豐為軍師郎將,逢紀為南郡太守兼領功曹。趙雲為鎮軍將軍、典韋為虎衛將軍、顏良為揚武將軍、文醜為揚威將軍。甘寧為橫江將軍、周泰為橫野將軍、蔣欽為樓船將軍、陳武為護軍將軍、董襲為驍騎將軍。以向朗為蘄春太守;陳武引兩萬軍駐守蘄春、趙雲引五萬軍守廬江。另委甘寧為水軍都督、蔣欽周泰輔之,總領大小戰船萬餘、水軍八萬。並依郭嘉之謀,封劉綜為上庸令,以鷹揚將軍馮習引軍一萬駐守上庸。
荊州原曹櫞韓嵩,以星夜引了家小出城投曹操去了,劉磐與劉闔二人待將劉表葬在襄陽城東後,辭了官職隨劉綜往上庸去了。遷鄧羲、宋忠為從事曹掾,伊籍為豫州主薄。
李逸行文上奏長安,複使人取劉脩、貂蟬、唐婉並仆從等至襄陽。待荀彧等人至,便於襄陽設杏林書院,以華佗、張機二人為左右郎中令,招募學子傳授醫學救治之術。
數月間,荊州百姓早聽聞豫州牧仁德之名,又見李逸厚葬劉表,收王威等陣亡之將遺骨厚葬,且妥善安置其後,善待城中百姓。豫州軍軍紀嚴明,於民秋毫無犯,懲治貪官劣紳,興修水利鼓勵墾荒,且降低賦稅減輕徭役。州牧李逸親亡鹿門書院拜請龐德公遣派弟子往各處設置學館教授蒙童。皆欣喜愛戴。
轉眼冬去春來,李逸命軍師司馬荀攸,引顏良文醜收長沙武陵等四郡,使虞翻為桂陽太守,鄧羲為零陵太守、征募諸葛瑾為武陵太守、以蘇飛為宣信將軍、屯武陵。遷田豐為長沙太守兼領兵曹掾;使董襲駐長沙。並傳檄天下招賢納士。
原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劉度之子劉賢,武陵郡丞鞏誌皆降,具用為郡丞、劉賢撥調長沙軍中行事。原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皆陣斬之。又自長沙得猛將魏延,李逸大喜,遂任魏延為中郎將在軍前聽用。又有昔日董卓謀士李儒,自長安尋至豫州,聞聽李逸已克荊州,特來投效,李逸大喜,設宴相賀,好言囑咐用為軍曹從事,軍師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