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點,隻有一件事令我有些遺憾。在某推理迷會誌中,有人曾故意這麼說:“因為這作品的謎完全無解,這點讀者需注意。”一般讀者會有如此感想,我能夠理解(付錢買書後,居然謎團未解,多少都會抱怨吧!),但自詡為推理迷的人,居然沒注意到我這番特別設計,著實讓我深感悲傷(難道推理迷的水準降低了嗎?還是我太高估他們的能力呢?)

分冊推出的結果能夠讓作者在結尾前提示讀者,發揮一下自我推理能力。最好的方式就像某網站上的推理小說專欄,特地設計所謂的“人狼城:直擊真相會議室”。在此會議室中,在“法國篇”與“偵探篇”推出後就各自設置了兩次討論室,每次參與的盛況都超乎想像,許多讀者交換各種推理與意見。對我而言,心願能夠具體實現,真的非常高興,也是對我日後創作的寶貴意見。

4

事實上,花了相當時間書寫《恐怖的人狼城》的每一部,也產生了幾個弊病。其一是寫完時,無法全部檢證一次,因此難免會產生些細部矛盾和差池。

其二則是從開始書寫到完成這段長時間內,難免會擔心這部作品的部分構想被其他作家捷足先登或發表。

我就具體說明好了。

最初的困惑是“完結篇”一開始,蘭子以卡巴拉知識為基礎,指出人狼城殺人事件與古猶太教徒有著密切關聯。為了讓蘭子能推展此推理,像是門牌的無解文字等,從書寫“德國篇”時開始,我就在故事中預先埋下幾條線索(事實上,為了吸引讀者注意,我在《奇跡島的不可思議》這部作品中,也曾刻意在門牌上故弄玄虛一番)。“德國篇”出版後,京極夏彥也推出其傑作《絡新婦之理》,沒想到書中竟然和我這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大為驚訝,也感到非常氣餒。雖說純屬偶然,但之後就無法再以同樣的手法鋪陳,對我而言無疑是種煎熬,一直懊悔如果早點完成《恐怖的人狼城》就好了。

因此開始書寫“法國篇”時,便考慮是否要完全舍去這部分的開展與推理。但畢竟和真凶的真麵目與本性有關,實在很難完全去除(不過盡可能將範圍縮小,也許讀者在看“完結篇”時會對這部分咬牙切齒)。

以前曾和京極先生提及過,我們(新本格推理作家們)都是在挖掘同一處礦脈,誰先挖到金礦,誰便是幸運兒。這次雖然是我先動手挖掘,卻是京極先生先挖到金塊(不過,就算說出自己是什麼時候想到這點子,也無法證明什麼)。

後來在《聖奧斯拉修道院的悲劇》和《鐵鼠柵欄》等書中,也有些點子和京極先生的作品碰巧雷同(那時是我搶得先機),不過老實說,還真是傷腦筋,真的很不想和他這般怪物作家一爭長短。

其二則是皆川博子的《死之泉》。光是看書名與書腰的文句便曉得是關於納粹的題材,因此我沒讀這本書。一方麵擔心若有雷同會心生不快,也怕會受影響。後來將“完結篇”的原稿拿給曾看過《死之泉》的人看,知道沒有雷同之處後,才吃了顆定心丸。

其三便是先前提過的藤木稟的《哈梅林吹笛》。雖然是篇充滿獨特風格的佳作,但在新書情報看到這書名時,我著實嚇了一跳。沒想到除了自己正在著手創作的《恐怖的人狼城》裏,觸及到哈梅林吹笛人,還有其他作家以此為寫作題材。是完全不知道我的作品呢?還是明知卻來叩關呢?(當然這也是我們挖掘同一礦脈的事實)於是我趕緊拜讀此作,幸好沒有觸及我所提示的新說法,才算鬆了一口氣(附帶一提,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