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對於以雙子城為詭計的小說該如何著墨,我也相當困擾。也就是說,該以何處為事件舞台是個問題。我曾想將舞台設定在德、法國境,但當時(距今約二十年前)總覺得在現實性(小說上)缺乏說服力。雖然常有“富豪在深山蓋豪宅,然後招待一堆人至此”等閉鎖狀態的情節設定,但這點還是讓我反複思量。

不過時代在變,對出生在以噴射機為交通工具和網路時代的我們而言,世界逐漸成了地球村,大家同是地球的一分子,至少在思想上已有了很大的躍進。不過讓我下定決心的關鍵是拜讀了島田莊司的傑作《水晶金字塔》。名偵探禦手洗潔在那部作品雖活躍於國外,但卻感覺不到一絲作家的躊躇,情節設定也沒有任何違和感。我受到極大衝擊(可說是大開眼界),於是決定一如最初所願,將《恐怖的人狼城》的舞台設定在歐洲。

當然關於日本偵探活躍於外國舞台這點,也深受笠井潔的矢吹驅係列影響。至今還記得他在一九七九年意氣風發的發表《再見天使》時,深深衝擊著我的心。雖然很多人都說新本格推理的始祖為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事件》,但此說並不正確。像是《再見天使》、《夏天apocailpse》中的推理趨勢,以及其特殊敘述風格,都讓讀者印象十分深刻,也可謂推理傑作先驅。

因此能夠順利完成這部《恐怖的人狼城》,我的內心充滿了感謝,尤其是對我多方照顧的島田莊司和笠井潔(以身為推理小說讀者身份,對兩位抱著“謝謝你們總是創作那麼棒的作品”的滿滿謝意),致上最大謝意與敬意。

3

關於創作《恐怖的人狼城》的幾項構思,列舉如下。

◎基本上,以雙胞胎般,將內容——包含頁數——分為“德國篇”與“法國篇”(包含好幾個事件)。

◎不論是先閱讀“德國篇”,還是先閱讀“法國篇”都可以。

◎是依單邊事件作為另一邊事件所欠缺的情報而設定。

◎“德國篇”與“法國篇”雖是分開事件,但終究是一體的故事。

雖然本格推理小說通常會在結局前插入“向讀者挑戰”的篇章,但其實對大多數讀者而言,並不會因為這些文字而主動推理,因為想早點知道結局,難免會快速翻閱過。我這次采分冊書寫,是為了替合理的結局埋下伏筆。因此一舉推出“德國篇”與“法國篇”,讓讀者有更充分的推理時間,希望各位務必思考。

以上幾點可以說都有達成。不過因為“德國篇”與“法國篇”情節十分相似,同樣事件持續著,自然也會考量讀者有沒有耐心讀完全篇,因此在情節鋪陳上多少有些差異。我最初設定兩邊的犧牲者人數一樣,不過“法國篇”因一些必要情節而將內容拉長,因而才減少人數。↘思↘兔↘在↘線↘閱↘讀↘

寫完“德國篇”時,不論書封還是書腰,都刻意標上“這本書並沒有解謎”這般字眼。通常推理小說一定都會解謎,所以我想若前半段像魔術般虛幻,又不解開的話又會如何?這對讀者而言,未嚐不是一種新鮮的刺激嗎?

當然光是拋出不解決的字眼是不行的,畢竟這是長篇作品,如何能夠通篇保有吸引力,可說是作家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