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自古就是江南名城,從西周時期就有諸侯國在此開城築池,人文遺址、曆史古跡多不勝數;又因長江與大運河在此交彙,交通發達,商業興隆,如此人傑地靈之地,吸引了不少文士名儒,而聞名江南的‘雙鶴書院’更是彙聚了眾多文人騷客,這些飽學之士或是傳道授業,或是研習學問,為‘雙鶴書院’帶來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寬嚴並濟的治學理念。
‘雙鶴書院’原本是何府家學,隻在自家府內辟出一個院落供子弟讀書識字,後因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多,何家便把書院移到了城外的的一處莊園內,那裏位於鎮江城西南三十裏處,有一座狀似蓮花的山脈,當地人稱之為蓮花山,山前一條小溪蜿蜒盤旋,取名蓮花溪,一山一溪之間有一塊方圓幾十裏的平坦之地,便是何家莊園,如今的‘雙鶴書院’所在之地。
化名成柳旭的王思柳和顧桐坐船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隻過了三四天的光景就到了鎮江西津渡口,隨後雇了輛馬車,徑直往西南方向疾駛。待他們到了地方,正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餘暉滿天,蟬鳴蛙叫,聲聲不絕,山前山後,蒼翠滴綠,湖光山色交織,風景極其秀美,讓柳旭看了癡迷不已。
此刻的柳旭打扮得很是樸素,一身尋常的細布直裰,頭上一塊青色儒巾,腳上一雙黑色登雲鞋,身上不見一件配飾,與這書院裏進進出出的眾多學子別無二樣。
‘雙鶴書院’占地頗廣,大概有幾十畝的規模,分為東西兩院,東院分布著夫子廟、敬師堂、禮賓廳、魁星堂、藏書閣、辯經摟等處,是書院師生讀書講學以及參加各種禮儀活動的地方;西院則是師生的生活居所,正中一座月牙形三層木質閣樓,名為‘三元樓’,取的是連中三元的好意頭,分為左右兩棟,隻二樓中間有一道回廊相連,左側是先生們的住所,右側是學子們的宿舍;樓前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曲折蜿蜒,沿途布滿蒼鬆綠柏,直至深處露出一座‘山’字形茅草屋,上書‘曲徑通幽’,此處便是師生用餐的地方;而在‘三元樓’的後麵,則是一處人工湖,引了蓮花溪的活水,養了一群一尺來長的各色鯉魚,含著‘魚躍龍門’的好兆頭,湖中間有一小島,島上有個養鶴池,當年何老大人致仕歸隱後,曾在這裏養了兩隻白鶴以自娛,自此便形成慣例,每位山長繼任之後便尋來白鶴養在此處,這便是‘雙鶴書院’名稱的來曆,而在這片湖水之後,是一大片空地,這是‘雙鶴書院’不為外人所知的一個地方——演武場。
‘雙鶴書院’與別家書院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文武並重,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還要求學生們學習騎射之術,尊崇六藝之道,若是六藝考試不合格,亦要被勸退除名,因此雖然‘雙鶴書院’名聲在外,但是因循守舊的世家大族子弟和家中嬌生慣養的跋扈公子是受不了這種別樣的教學方式的。
柳旭與顧桐找到‘雙鶴書院’的管事,將四老爺楊珖寫的推薦信遞上去,管事即刻為他們安排了住處,位於二樓右側的兩個挨在一起的套間,裏間是書生的臥室兼書房,外間是書童住處兼放雜物。
王思柳和顧桐的書童都是當年洪管家從自家鋪子裏挑出來的聰慧之人,知根知底又忠心無二,一個叫安順,一個叫安平。王思柳這次瞞天過海做了這麼驚世駭俗的事情,自然不能讓外人知道,有兩個自家府裏出來的小廝跟在身邊,又有顧桐在一旁打掩護,想來也沒有多少人會看出其中的蹊蹺。
安頓好行囊,柳旭氣還沒喘勻,就聽有人敲門,開門一看,門外站著一位十八九歲,氣質溫和的少年,見王思柳出來立刻拱手行禮,笑道:“聽聞書院又有新來的同窗,在下李世安,特意前來打個招呼,不知這位兄台怎麼稱呼?”
這麼快就有人來拜訪,這讓柳旭很是詫異,不過仍然笑著回道:“在下柳旭,和表哥顧桐剛剛才到書院,還未來得及去拜訪各位同窗,倒是讓李兄先來探望,實在是慚愧。”說著就將李世安迎進了房內,命安順上了香茗水果,與李世安閑聊起來。
與李世安交談中得知,他祖籍荊州,世代以經商為業,但是家中一直崇文重學,希望子弟中出一個讀書人,因此,他父親便把他送到了‘雙鶴書院’,希望經過名師指教,讓他能考取功名,光耀門楣。
荊州、李氏、商賈,這幾個詞一同出現在柳旭腦中的時候,她的眼珠咕嚕咕嚕轉了好幾圈,別人興許不知道,她可是專門收集各類信息情報的,立刻就想到了市麵上流傳的江南四大財閥:杭州楊家,金陵郭家,揚州盧家以及荊州李家。莫非眼前這個一臉笑意,溫文爾雅的少年就是那荊州李家的後人?若真是如此,那也許以後可以跟著這位仁兄一起做點小生意賺點零花錢,畢竟他們商賈出身的人家做生意的眼光要比普通人敏銳得多,柳旭心裏又開始活絡起來,打算以後多接觸幾次,探探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