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寡語言以養氣。人在世間,語言不可缺少,也是最方便的溝通方式。長者對子弟的開示、朋友彼此間的閑話家常,學者或政要對社會大眾的發表演說,都需要用到語言。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協調最重要的途徑。但是,閑言雜語嘮叨不絕,就會傷神了。有些人因語言太多而造成喉嚨的失聲沙啞,語言過多是無益於健康的。所以,語言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要節製,才不會傷元氣。
曾國藩的“三寡”對人生的修養是很好的座右銘。人生求大、求多、求好是很自然的,求寡就難了。就如鑽石我們要求其大,黃金也要求其多,權位也要求其高,而寡是少的意思,也就違背了一般的常理,所以就要限製心中要大、要多、要高的貪念,而讓身心過重的負擔放下。現代人就是因會不勝負荷才會常喊“壓力太大”。
人生有一些東西要能寡,如少煩少思、少情少愛、少欲少惱;至於寡廉鮮恥、寡信寡義、寡德寡學,那就不應該了。
·佛光菜根譚·
明古訓可以懲心,寡酒色可以清心,
祛私欲可以養心,悟至理可以明心。
放下與拿開
有個青年來到一座寺廟,之前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想以此考考老師父,冷不防地問了一句:“為何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師父隨口答道。
“你怎麼知道的?”青年驚得目瞪口呆,“我在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牛想到草地上吃草,但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師父微笑道:“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有人說,心上有一塊石頭,你可以把它拿開,不拿開,壓力太重了!
有人說,麵前有一塊石頭,你要把它搬走,不搬走,不好向前!
有人說,院子裏有一塊石頭,你要把它放好,不放好,不好看!
心上的石頭是什麼?是憂愁、苦惱、悲傷、怨恨、煩悶、裏礙,尤其是委屈之氣,比石頭更加沉重。不把這許多東西放下,心上壓力太重了,日子實在不好過。
有時候,一個人成為我們心上的石頭,有時候,一件事成為我們心上的石頭;金錢、房屋、土地、物品,都會成為我們心上的石頭。石頭不放下,日子怎麼好過?
想想看,一個人也真是很有承擔力,心上的煩惱不知道有幾千幾萬斤重!還有人情、經濟、生活的壓力,都不容易承受!尤其是非人我、得失好壞,這許多的石頭一直壓在心上,難怪現代人都要學習疏解壓力的方法,就是想要放下心上的石頭。
豈止是心上的石頭難以放下,麵前的石頭更是難以搬開。什麼是麵前的石頭呢?公家的一個政策、團體的一個計劃、他人批評的一句言論、異調不同的一個主張,紛至遝來的指責、批評、教訓、毀謗,都是不容易拿開的石頭。
心內的石頭、心外的石頭,一定要靠自己拿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的。別人的勸解、安慰、鼓勵也隻是一時的,別人今天幫你挪開了心上的石頭,你明天、後日還是會再有新的石頭堆積起來。
新的石頭有時不是別人搬來的,而是自己找來的。所以,無論是放下石頭,還是拿開石頭,最重要的是“解鈴還須係鈴人”,最好是學習佛法,用戒定慧搬開你心上的石頭,用八正道化解你心上的石頭。你可以用智慧、慈悲、結緣,改變外在的石頭;外在的石頭獲得了你自我的改變,那麼石頭也就不成其為石頭了!
佛說“放下,就會自在”。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會度一切苦厄,當然就能自在了!
·佛光菜根譚·
一念頓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脫自在;
一念生迷,隻會作繭自縛,掀風起浪。
門裏門外
雲門禪師去參訪汾陽無業禪師,到了道場正是薄暮時分。雲門使勁敲門,好半天知客師父來應門。雲門道明來意,抬起一腳正跨入門檻,知客師父出其不意用力關門,把腳壓在裏麵了。
“哎喲,好痛!”雲門禪師叫著。
“誰在喊痛呀?”知客師父佯裝不知。
“師父,是我啦!”
“你在哪裏呢?”
“我人在外麵。”
“你人在外麵,怎麼會痛呢?”
“因為你把我的腳關在裏麵了。”
知客師父一聽,大喝一聲:“你還有裏麵、外麵啊!”
雲門禪師被壓斷了一條腿,卻截斷了虛妄紛紜的世界,證悟了內外一如、平等無二的道理。
每一戶人家都有門,門裏門外大不相同。門,要遮風避雨,保障居住的安全。家是安樂窩,家裏的東西都是我的;門外風雨滿天,門外的東西屬於他人所有。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說:“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門,要可關可開。開門迎客,開門就教,開門才能走進社會,開門才能走入人群,開門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走往未來。
佛教的門很多,華藏玄門、不二法門、無邊法門、佛門廣大、普門大開;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接引各式各樣的人等;佛門普為一切眾生而開,但是有人急急忙忙走進山門,過不了多久,又急急忙忙走出山門。所以在寺院的山門有一個對聯寫著:“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橫批則是“回頭是岸”。
有形的門再怎麼多,再怎麼開,如果心門不開,寶貝不得進來。在佛光山的不二門有一首對聯說:“門稱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麵目;山為靈山,山非山,無非我人清淨身。”
門,當開則開,當關則關。尤其我們的六根門頭,更要時時把守好,所謂“六根門頭盡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無事上街走一回,惹出是非卻問誰?”心門不關好,小偷進來,盜走功德法財事小,有時惹禍上身,陷入絕境,萬劫不複,豈能不慎?
·佛光菜根譚·
用正見來認識善惡,用般若來判斷真假,
用法印來抉擇是非,用空理來體會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