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儒家,學子入學,先教你叩頭拜師;佛教的信者,信佛要先禮拜;朋友相交,也要點頭敬禮。一個人如果不和別人接觸,隨你長得有多高,隨你如何昂昂乎不可一世;一旦你要和人接觸,你就必須要低頭、謙卑。
低頭的人,象征著有禮貌;低頭的人,表示懂得謙虛。低頭的人生才能前進,才能無往不利;因為低頭,才能和人接觸。佛教的頂禮、禮拜,是和佛陀接心;晚輩在長者前麵低頭垂手,這就表示要長者的認可。
低頭是禮貌,而佛教有時候也不是完全要人低頭,有時候昂首瞻仰也是在行禮,繞佛、繞塔也是表示依戀和恭敬。因此,佛教認為該低頭的時候低頭,該抬頭的時候抬頭,該圍繞的時候圍繞,甚至心意觀想,都視為是三業的恭敬修行。恭敬就是溝通,溝通的渠道隻要能表達心意的,隻要對方肯得接受,就是相互尊重。
在佛教裏,關於低頭還有另外的解釋。所謂“照顧腳下”,意指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要把路走好。照顧腳下,才有根本。人,為了安全,開車、走路都要往地上看,而不會往天上看;一個人如果眼睛一直往上翻、朝上看,則必定會失敗。
低頭,是成熟,是美德。你看,果樹結實都是垂下地來,稻穗成熟也都是低頭的樣子。低頭是謙卑,低頭的人生會受人歡迎。中外的偉人,有的可能是昂首闊步、抬頭挺胸,但如果是聖賢,必然是低頭的。所以吾人寧可以低頭,也不要昂首挺胸。
低頭的人才有人緣。人緣是從低頭中來;被人重視,也是從低頭中來。能低頭,必定會有揚眉吐氣的一日;能低頭,必定能有奮發有為的一天。
·佛光菜根譚·
水深波浪靜,學廣語聲低;
山高鳥飛集,德厚人自親。
慈悲的真義
沙彌問無名禪師:“您說學佛要發心普度眾生,如果是個壞人,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條件,那就不是人了,還要度他嗎?”禪師拿起筆來,在紙上反著寫了一個“我”字,如同印章上的文字。禪師問:“這是什麼?”沙彌說:“這是個字,隻是寫反了。”“什麼字呢?”“一個‘我’字!”“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不算!”“既然不算,你為什麼說它是個‘我’字?”“算!”沙彌立刻改口。“既算是個字,你為什麼說它反了呢?”小沙彌怔住了。“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說它是‘我’字,又認得出那是反寫,主要是你心裏真正認得‘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識字,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法分辨,隻怕當人告訴你那個是‘我’字以後,遇到正寫的‘我’字,你倒要說寫反了!”禪師又說,“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於你須識得人的本性,於是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仍然一眼便能見到他的善惡,並喚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難度化了。”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越是汙泥,越可長出清淨蓮華,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謂善惡正反隻在一念之間。“善惡是法,法非善惡”,從本性上看,沒有一個人不可度啊!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充滿了無限的意義;顛沛的人生歲月裏,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一個有慈悲心的人,言行舉止都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人間光明、清淨、歡喜。
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而是通過公理的感動助人;慈悲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更不是有所求地惠施於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是無我無私。
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社會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含義,遂讓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姑息縱容,導致社會失序;甚至運用不當,致使慈悲淪為罪惡的溫床。例如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心態等。因此,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為前導,否則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
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升華,《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是慈悲。
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以慈悲行事難免也有吃虧的時候。然而,唯有慈悲,才能化幹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佛光菜根譚·
智慧,是人生的透視,是微妙的穎悟;
慈悲,是善美的關懷,是立場的互易。
智慧與慈悲,乃人間至寶也。
少的益處
曾有位信眾要送我二十四把茶壺,每隻都刻有《心經》,外表形狀都不一樣。他不知我平常喝茶,一隻茶杯就夠了。還有位信徒,一起用飯時他一直幫我夾菜,並說:“師父,您不要吃飯,多吃菜。”“不吃飯怎麼會飽呢?”我問。“會呀!我已經兩三個月沒吃飯,隻吃菜。”我回答:“你要成仙當然不用吃飯,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飯。”
衣服、鞋子等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變成了倉庫;土地很多,東一塊西一塊,自己管理不了,別人處理不了,就成為帶不走的麻煩;房屋很多,南一棟北一棟,到頭來不知道住在哪裏才好。兒女很多,很有福氣;福固然很好,氣多了,也抵消幸福。
曾國藩一向被認為是很重視修養的人,他能在十個“三”字上用功,如三忌、三薄、三實等以減少人生的過失,其中以“三寡”最為人所效法:
第一,寡思慮以養神。思有兩種:一是思想上的考慮,二是思念上的憂慮。思考就是思想,人應該要有思想,才有生命的內涵,但是思念的憂慮會讓人耿耿於懷、顛倒妄想。人需要的是思想見解,而不是思慮妄想,因其對身心無益。
第二,寡嗜欲以養精。欲有兩種:一是善法欲,二是染汙欲。如果是善法欲,則多多益善,例如要發展企業,要讀書求學、要服務社會、要成家立業,這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欲望;染汙欲,就如沉迷於情欲、沉迷於愛欲、沉迷於名欲,太損傷精神了。欲,要持之於中道。世間人都有欲,當利欲熏心且超過了頭,就是欲火焚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