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不但彼此合作,有時還能相互為用:耳朵突然聽到了什麼聲音,眼睛就會幫忙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鼻子感覺不到的特色,可以用舌頭嚐一嚐味道;眼睛看到遠處有什麼好東西,手就要去拿,腳也會幫忙走過去;身體上破了一塊皮,馬上眼睛看,手去摸,各種感官都會給予幫忙。
可惜的是,人類往往由於不能善用六根,而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甚至惹來殺身之禍。例如,眼睛喜歡見到美色,耳朵喜歡聽聞好音,鼻子喜歡嗅到香味,舌頭喜歡品嚐珍饈,身體喜歡觸感細滑。如果順從己意,就貪著執取;如果違逆己意,就嗔怒怨恨。我們的情緒在這喜惡之中每天不知波動起伏多少次。其實,事物本身沒有美醜淨穢之別,分別往往來自於我們主觀的感受。臭豆腐,喜歡吃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不喜歡吃的人,則避之唯恐不及;明月出雲,在情侶看來詩意盎然,在小偷看來是破壞好事。
此外,同一個人對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我們高興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很順眼;生氣的時候,看到什麼東西都討厭;悲傷的時候,目睹花兒也會落淚;恐懼的時候,一點點事物也可以引起驚懼。像“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中國成語故事都足以說明六根的感覺虛幻不實。
六根就是這麼淘氣,經常地愚弄著我們!我們常聽人說:“這件事情是我親眼看到的!”“這件事情是我親耳聽到的!”“我明明是這樣講的,對方怎麼會聽錯?”“我明明是這樣做的,怎麼結果會那樣?”其實,即使是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也不見得正確;親口講出來的話、親手做出來的事,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原意。我們必須找出一個究竟的方法,來彌補六根的不足。
佛陀將我們的身體比喻成一棟房子,如果像主人翁一樣的真心無法管轄這個房子,讓六個像盜賊一樣的六根住在裏麵,就會不得安寧。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喚醒沉睡已久的真心,讓它做好主人翁,調禦六根的盜賊成為自己的家兵家將,就能太平無事了。有些人沒有抓到要領,以為將六根壓製,不讓它們為非作歹就好,這就好比將六個盜賊關起來,隻能收一時之效,一旦釋放出來,惡性未改,依舊會起惑造業。
我讀書、寫作的時候,經常專心到廢寢忘食,往往另外一件事情進來才醒覺過來,竟然一點也不覺得餓,也不想睡。這才想起小時候常聽人說:“我看飽了!”“我聽飽了!”原來,目看、手寫、心想真的可以當飽。我平常睡眠不多,然而一旦決定要睡,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入眠,不但不會受到外界幹擾,而且時間一到自己就會醒過來,心裏好像有一個時鍾似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體悟到:六根、六塵、六識,誠如《楞嚴經》所說,是真心一念不覺才有的妄想分別,如果我們能夠泯除對待,去妄歸真,則朗朗乾坤就在當下。
·佛光菜根譚·
心為煩惱本,六根作賊使,
時時反諸己,莫在六塵轉,
不當看不看,不當聽不聽,
不當說不說,不當做不做,
不起惑造業,無從生煩惱。
信仰使身心安住
有個武士前往寺院請教佛法。禪師端坐禪堂,說:“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才可以進來。”武士於是將身上的刀劍全數卸下。未料禪堂裏又傳來一句:“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武士不知謂何:“我已經將身上的刀劍放下了啊!”禪師鏗然有聲:“你為何不把心裏的刀槍、棍棒、弓箭放下來呢?”這時武士才見到自己心裏存在那許多怨恨殺氣,刹那間,眼前一片光風霽月。
心能讓人上天堂,也能讓人下地獄。如唯識家所說的“一水四見”,眾生麵對相同境界時,因各種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見解認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心時而在天堂,時而下地獄,如此周轉不知多少次。我們也可以說,人的一生當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壞心就常常下地獄,一生中天堂、地獄來回無數萬次。
《心地觀經》說:“心如流水,念念生滅;心如大風,漂遊四處;心如猿猴,跳動不已。”心的觸動是喜怒周轉,而且是善惡無常的。
心是最有反應、最有感覺的器官。我們看大自然的山川鳥獸、花開花落,我們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無常,我們看世間的生住異滅、輪回流轉等等,都會因心的觸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現。
心如山穀,有聲音就有回音;心如鍾鼓,有敲打就有聲響;心如燈光,有觸動就會有變化;心如池水,有風吹就有波動;心如浮雲,有濕度就有雨水;心如水氣,有冷熱氣壓就有台風。因此我們常聽人說“那首歌動人心弦”、“那部電影震撼人心”、“那句話讓人痛徹心腑”、“他的行善讓人銘感五內”、“那場戰爭讓人破膽驚心”。
心,即使你沒有動它,它遇到各種的境界也都會有觸動。尤其是異鄉遊子、文人墨客的心,常因喜喪婚慶、生死離別而撥動心中的弦。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蘇軾的“客中無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靈上有了心的觸動,而有懷春悲秋的感慨。佛教禪師則是往往因為有心的觸動而大徹大悟。
人有時候心神不寧,有時候心煩意亂,有時候心情緊張,有時候心驚膽顫。心像猿猴跳動不停,心像盜賊為非作歹,心像國王發號司令,心如工廠出生產品……最重要的,吾人之心要像《般若心經》所說:要心不執著,意不顛倒,所謂置心一處無所不辦。
讓心見賢思齊、見善向往,讓心擁有正義、柔和善美,讓心清淨自在、如如安住,讓心不被外境觸動,不被外境所奴役,如此,則能做心的主人。
人要學會不動心,要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要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因為世間的風動幡動實為己之心動耳!
有時我們會感到身心茫然,不知安住在何處。假如我們對佛法興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上;身心一旦獲得安住,遇到任何困難就不會退縮畏懼了。基隆海會寺的道源長老曾告訴我他的親身經曆。當年日本兵到寺院去掠奪,看到道源長老便喊:“站住!”長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會要我的命呀!”不顧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後麵窮追不舍。長老一邊跑,一邊口中稱念“觀世音菩薩”。跑了很長一段路,躲過日本兵的視線,他逃進了一個信徒的家裏。信徒看到師父來了,忙說:“師父,您來了!”驚魂未定的長老卻回答:“觀世音菩薩!”信徒說:“師父,請坐!”長老答:“觀世音菩薩!”信徒說:“師父,請喝茶!”長老答:“觀世音菩薩!”,無論對他說什麼,他總是回答:“觀世音菩薩!”因為當他生命遇到危險、沒有地方安住的時候,他隻有一心皈命觀世音菩薩,把身心安住在菩薩的聖號上。所以,當我們遇到苦難而皈命佛菩薩時,不管佛菩薩是否因我們的虔誠感應而救了我們,至少當下已能將身心安住在佛菩薩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
·佛光菜根譚·
信仰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穩;
信仰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
篇前引文除部分具署出處的,其他均摘引自星雲大師的著作,計有《迷悟之間》《往事百語》《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星雲法語》《星雲禪語》《星雲說偈》《星雲禪話》《人間佛教語錄》《佛光菜根譚》等。
——編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