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南巡過後江寧府接駕的這筆園林遺產就落在了曹家的手中成為私園,府中上下也因南巡而金壁輝煌,處處都有皇家的影子,即之後的‘隋園’、‘隨園’即文中的‘大觀園’浮出水麵。曹家的姻戚富察明義就說過,‘隨園’就是《紅樓夢》裏的大觀園,也說明因親戚走動之故富察明義去過曹家親見過當年接駕的行宮園林,同時明義也是曹雪芹好友之一。富察明義在《題紅樓夢詩》中的一篇小序中就寫到:“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之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餘見其鈔本焉。”。第一,言明《紅樓夢》是曹雪芹所寫,‘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第二,紅樓夢裏所寫的涵蓋了當年曹家在江寧織造時的前後家史,‘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第三,紅樓夢書中所寫的‘大觀園’就是當今的隨園,‘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之隨園故址’;第四,富察明義看過全本鈔本的紅樓夢,‘餘見其鈔本’。在富察明義的另外的集子裏有這樣的詩句:“隨園舊址即紅樓,粉膩脂香夢未休。定有禽魚知主客,豈無花木記春秋。”的詩句,這些都言明紅樓夢的大觀園就是隨園即曹家當年迎接康熙南巡的行宮園子,那麼為何後來叫做‘隨園’呢?是因為在康熙死後曹家‘壞了事’被抄家,家產園林被雍正賜給了後繼者隋赫德,後隋赫德也‘翻了船’,園子又在乾隆十四年被袁枚出銀兩購得改名‘隨園’。袁枚是乾隆四年的進士,後任江寧縣令為官勤政頗有名聲,然仕途不順後辭官回家養母,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袁枚自號‘隨園老人’著名的《隨園詩畫》就著於此。看官自是悟曉出大觀園中的諸般景備和皇家氣息皆因康熙皇帝南巡行宮所在之故了。
單單說這康熙皇帝一奶的伴讀哥哥曹寅,姓曹名寅,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政治上是滿族而血統上則是漢族,是康熙一朝的名臣。曹楝亭到任江寧對外是織造一職造辦內務宮廷和朝廷官用綢緞布匹,曹家對絲綢的質地和服飾的樣式及紋理都非常熟知精通,故而紅樓夢中必不會鮮敘亦決不會漏此一節。然,曹楝亭也確係是同窗之弟康熙在南方的耳目以及臨時交辦的差使,當年康熙為了籠絡南方士子抵消反清意識,通過與前朝遺民和江南上層知識分子詩酒流連的交接加以影響或近而也為己所能用,非一方大員又非滿人的曹楝亭本就喜歡好文藝和藏書所以更易接近當時形態下的南方士子,成為康熙政治決策實施的不二人選況且深得康熙的信任。曹楝亭風流儒雅文才華瞻加之是明朝遺民顧景星的外甥,故此曹寅在清南北兩地都受到推崇很快成為明朝遺民和漢族上層知識分子的認同。曹寅在江寧主動接交文人雅士不泛極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因其為既定政策的積極主導和執行者所以曹寅成為當時官民兩麵主持東麵風雅眾望所歸的人物,曹寅在江南地麵上享有極高的聲譽這讓康熙更加寵信曹家。這一時期成為曹家的鼎盛故而康熙皇帝南巡多駐曹家更讓曹家紅的發紫遠超當時的地方大員督府。曹寅能詞善賦喜好文藝又愛藏書精通詩詞曲戲和書法,有深厚的文化教養和廣泛的文化活動營造了曹府上下的文化藝術氛圍,更加注重書香府弟的人丁教育子孫也深受熏陶更便接觸到平常人家所讀不到的書籍文章,就連《紅樓夢》裏的鳳哥女子也都曾有‘學名’重視文化教育的可見一斑。曾奉旨校刊《全唐詩》、《佩文韻府》、《墨經》、《千家詩》、《錄鬼簿》等;親撰有《楝亭詩鈔》、《文鈔》、《後琵琶》等;藏書更是集百家之精華。曹寅身與書籍筆墨相隨硯台就成為了重要之物,不僅用於寫字練畫更具收藏價值好墨更是一硯難求。看官你道巧不巧?曹家曾得一方好硯,說到這方硯台的來曆原是明萬曆年間姑蘇城裏有巧匠吳萬有製作了一方硯台內有胭脂暈被當時的風流詩人王徲登買了去送與當時紅極一時的名妓薛素素,薛素素雖是南都院妓但頗有工詩善畫之才更有飛馬持弓之力兼有翩翩俊俏男兒之態。後幾經一曲折,因曹寅有與皇家的門路所以求官之人便打聽得曹寅有既好’筆墨‘又兼收藏故而出銀兩從薛素素手中得了來獻於曹家,自此曹家得此一方脂硯。‘脂’乍一聽上去好像獨具女性之意的“胭脂”,其實不然,‘脂’亦有白色如羊脂或玉類的羊脂玉都單指潤白之色,曹家所得此一方硯台確因硯台中有紅絲故而稱為“脂硯”就像上等的好玉如潔白羊油一般稱為“羊脂玉”,而不是說指女性之意,若稱“紅硯”則太俗氣。帶有紅暈的硯台渾然天成很有特點頗有收藏和欣賞價值,曹寅亡故當是落在繼承家業其子曹顒手中,曹顒在織造任上兩年病死後因其子尚未出世康熙皇帝為保江南曹寅的家產隻得將曹寅四侄曹頫過繼來撐起家業續任織造之職,曹雪芹出世後名義上是曹頫之子但實際是曹頫是其親叔叔,曹雪芹與曹顒才是親父子是曹顒遺腹子。曹雪芹生活在這樣一個詩禮書香之家又有平常人家所接觸不到的藏書古文等,這些都為幼時的曹雪芹提供學習環境和氛圍以及學習條件,有機會讀到一般學子所讀四書五經之外的文字,甚到是一些皇家子弟才能讀到的典籍和古書,為曹家敗落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奠定的雄厚的才學基礎,也正因曹雪芹本經曆了一番曹家的鼎盛當下窮困潦倒的曹雪芹才有徹身之悟,正如文中所言“‘字字皆是血’,又言:‘誰解其中味’”等語。當年曹頫接手家業之後此一方脂硯自然由他保管,敗落後的曹家遣回到北京安頓後,曹頫與長大後的曹雪芹時常說些金陵之事,有些家史細節曹雪芹不清楚的尚須問明曹頫一二方能知曉頭尾,同時評批中透露當年曹家的諸般細節,世稱‘脂批’就此問津。在曹頫的手中曹家已是積重難返在其手中還是延續十來年的輝煌但最終走向敗落,遣返至北京。曹雪芹因幼子早夭之痛及自身的貧病交加在四十來歲就已亡故早於其叔曹頫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