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說到康熙南巡之事,敘出南巡也道出了曹家在南省的地位,單單重用曹家雖是有奶母和伴讀緣由但更讓康熙看重的是因曹寅為國辦事的能力以及其對南省有學之仕的影響和拉攏作用,在重用曹家的同時也向前朝遺老傳遞出重用漢人信號,以至後來康熙在大臣彈劾江寧織造府時庇護曹寅,為曹家開脫。
首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底起駕,承相明珠伴駕高士奇侍左右,途經濟南府時觀趵突泉題字“激湍”,登泰山,書“雲峰”二字勒於崖石之上,繼續南巡先至蘇州等地後駐足江寧。十一月初一抵江寧登雨花台,初二日謁明太祖陵並親作祝文,初三日於江寧教軍場檢閱將士,演練射箭並親自登場靶射十發九中,觀者歡呼。返京之時至山東曲阜,次日於孔子廟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禮,又親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於大成殿。同年十一月底回宮曆時兩個月。第二次南巡在時隔五年後的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皇帝命皇子胤禔隨行李光地伴駕南巡遠至杭州又至蘇州等地並駐足江寧,抵江寧次日親往明太祖陵祭奠,是日有當地百姓前來獻煉丹養身秘書,康熙以素來不信令擲還之,同日知有地方官為其預備船隻,康熙不僅不用還拒不往觀,還囑咐:“勿謂此船乃朕所禦,妄令存貯。”,就是說不要說這船是為康熙皇帝所使用,更不要假說是康熙皇帝所用,導致別人不敢用而下令存貯起來。二十七日與李光地在江寧觀星台論天文。同年三月十九日抵京。第三次南巡是在十年後的康熙三十八年二月,康熙皇帝攜皇太子胤礽、胤祉、胤祺、胤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及老十四胤禵等隨王伴駕,時年黃淮兩地潰決繼而巡視水患並對治理作出指示,南巡杭州時在杭州教軍場檢閱將士,率諸皇子演射。於四月初十日抵達江寧府,初十三日親祭明太祖陵,初十五日命巡府宋犖和江寧織造曹寅修明太祖陵,康熙皇帝為明陵題“隆治唐宋”殿額。同年五月中旬返回京城,此次南巡時皇太後也一同前往。同年五月中旬返回京城。第四次南巡是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底動身,命皇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隨行,後因皇太子患風寒決定於十月二十一日返京,五天後抵達京城。次年正月康熙重新啟動南巡事宜,於十六日啟行隨行的皇子仍是皇太子胤礽、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一路行至杭州、蘇州等周邊地區期間下榻揚州,後陸路至江寧遣大學士馬齊前往祭拜明太祖陵,同年三月十五日抵京,十八日以黃淮河工告成“四海奠定,民生富庶”頒詔全國。第五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初啟行,由皇太子胤礽和十三阿哥隨行。賑濟山東災民,三月十七日至蘇州府,次日正是康熙皇帝的五二歲壽辰但康熙命停止朝賀筳宴,四月初三日抵杭州,初八日移居西湖行宮。四月十二日返蘇州府,十五日親自手書“濟世良相”懸於範仲淹祠堂。後於二十二日駐足江寧,二十三日遣戶部尚書徐潮祭明太祖陵。同年閏四月的二十八日返回京城。第六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啟行,隨行的諸皇子之中仍有皇太子胤礽和十三阿哥胤祥,三月初抵江寧府,親謁明太祖陵。此一行檢閱江寧和鬆江兩地駐防軍同時在江寧演武場率諸皇字射靶。十一日離開江寧繼續南巡至蘇州又至杭州,同年五月下旬抵京。六次南巡康熙體察民情周知吏治,要求一應沿途供用皆由在京各司各部準備毫不取之民間,凡經過地方百姓不必引避照常寧處,各地府衙更不必為其建造行宮住處等。康熙此番安排雖是體恤百姓減輕各府各地的接駕之苦但江南多次駐足的江寧曹家必少不得大把銀兩往裏填。無論在京準務還是江南曹家的費用亦仍是民之稅銀。六番巡視體察民情周知吏治,重點治水同時減賦徭稅賑濟災民,在百姓眼裏樹立了康熙仁愛君王的形象,尤其是多次祭拜明太祖陵的舉動更是折獲前朝遺民的心,讓江南更加穩定南民反清思潮逐漸模糊,也正因為金陵的明太祖陵是每次南巡的重中之重的要事所以康熙南巡也必駐足江寧,曹家自然也就成了康熙駐蹕之地更為方便也更為隨意二人更兼敘舊同窗。哪為何每次南巡都要祭明太祖陵呢?一切皆有淵源當年後金入關時打著為明朝崇禎皇帝複仇的旗號入關與當時明朝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決戰山海山並取得勝利,後來崇禎上吊而亡時後金取而代之改國號‘清’以招致明朝官民的一致抵抗反清之勢愈演愈烈,在平定薑襄之亂後才慢慢不息下來。南巡之時康熙擲還當地百姓獻來的煉丹秘書同時棄用當地官員所備船隻,這些不僅遵守了出行前“一應沿途供用,皆令在京所司儲備。”的詔言更是從安全方麵考慮那時反清和鼓動反清的大有人在哪兒敢用此書來煉丹養身,亦還是用來時的‘龍船’更為安全可靠些,再說就是用不還有曹家李家哪兒輪到當地的其他官員所費不過是顯當地官員的一片孝心罷了。康熙皇帝對範仲淹的垂愛或與其後代範文程有關聯,當年的範文程在努爾哈赤入關前後出謀劃策立下功勞是開國元勳曆事四朝的重臣。康熙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儒家思想運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在曲阜行大禮於孔子廟三跪九叩,收獲了天下大儒大士之心。南巡之時康熙皇帝攜諸皇子們一同隨行一是考察和曆練二來也是試他們一試。從皇太子患風寒後暫停了南巡事宜又等其病愈後再次攜同前往巡視可見康熙對胤礽的特殊之愛,同時後三次南巡十三阿哥皆隨王伴駕,四阿哥胤禛隻得了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