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成業的原因(1 / 2)

我們常說“我的業障深重啦”、“我作孽了”、“我造了業”,這就是行為的造作。像花葉受到雨水的滋潤就生長,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樣,行為可以發業,行為可以潤生。業報有善有惡,維係了我們累劫的生命,盡管肉體和軀殼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個業報卻在過去、現在、未來恒常不斷地回轉,永不間斷。

行為成業的原因有很多種,前因後果交纏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個究竟。有的人見到初生的嬰兒就歡喜,見到垂死的老人就哀傷,這是不懂得業的關係。其實出生是邁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卻是新生的開始。往生,如同房子壞了,要換一個新屋;衣服舊了,要換一件新衣;身體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健康身體。人是死不了的,死的隻是這個身軀,他的“業”才是生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後,棄去這個爛軀殼,隨業去轉世投胎,又搬到另一個身體裏麵,就好像枝頭的花葉雖然枯萎凋謝,但是根莖依然存在,雨露一沾,它又繁花綠葉,燦爛地開放起來。

行為造作成業的原因,有時候是由口說而來,不要以為說了就消失,說出來的話會成為“業”,會有報應,要負責任的。現在的青少年脾氣很大,有時候走路不小心,對他多瞄了一眼,他就戳你一刀,這麼一瞄,就成了行為的責任,成了業。不但口說的會成為業,手做的、心想的、所見的、所關心的人與事,乃至一切學習與執愛,都可以成為業。

以下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行為的業:

1.行為如鏡子:你對著鏡子哈哈一笑,鏡子裏的人也跟著眉開眼笑;你哭,他也在鏡子裏陪你流淚。行為業力像鏡子一樣,忠實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2.行為如種子:一樹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貧富貴賤,我們的行為就像種子落地而開花結果一樣,所有的健康疾病、富裕貧寒、快樂(痛苦)的遭遇,都不一樣,都是行為造成的業。

3.行為如習慣:行為是有慣性的,怎麼樣的習慣影響行為,就會承受什麼樣的業力。譬如同樣是參觀動物園,各人因習慣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商人看動物的時候,會盤算這麼多動物,一天要喂多少食料,從采購到運輸,養一隻動物要花費多少成本?如果是警察,他會習慣性地想:這鐵柵門安全不安全?這動物會不會傷害人呢?如果是牙醫師,他會注意這個動物尖銳的牙齒,不知不覺地跟人齒做比較。如果是一個服裝設計師,他心裏會想:這個獸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和……種種習慣影響人的行為,就會產生種種差別歧異的業。

一旦行為成為業力,就像罪福響應,如影隨形,無所逃遁於天地之間,即使是微小的業都可以轉為廣大,如同滴水雖微,可以穿石一樣。你供養他人一朵花,雖然隻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人心生歡喜,澄淨他人的身、口、意三業,它的香味與清淨更被你散布十方,讓大家都能同沾法喜,這個功德就不止於一朵小花了,你的機遇都會隨著這個功德而擴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