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緣與人我的關係(1 / 2)

現在流行講“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好,做事便順利,人際關係不好,麻煩就很多,“力強為因,力弱為緣”,“人際關係”就是一種因緣。

做生意,要先籌集資本、調查市場潛力、安排投資環境及條件……種種條件規劃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順利開展,否則便會失敗。這種種企劃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緣”。

對於人我的因緣關係,要懂得感恩因緣,不要斬殺因緣。像梁武帝見達摩的一段史話,就是因緣不投的例子——

禪宗初祖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從印度航海到廣州,由梁武帝派人護送迎請入京的。初見達摩大師,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開頭即問:“我曾經建造許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供養許多僧尼,大師看我的功德如何?”

達摩大師回答:“無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興,便追問:“明明功德巍巍,怎麼說沒有功德?”

達摩大師說:“陛下這些功德,不過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隨身顯,卻無實體,隻是一種空相。”

“那麼,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達摩大師開示:“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還存著貢高我慢的私心,亟於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就氣焰萬丈地繼續問道:“天上地下,何謂至聖?”

達摩大師識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寬貸地說:“天上地下,無聖無凡。”

梁武帝生氣地問:“你知道我是誰嗎?”

達摩大師淡淡一笑,搖頭:“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認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為盛名遠播,既懷炫耀之心,又缺乏見道之誠,哪裏受得了這番奚落?當下擺出聖明天子的威勢,拂袖而去,從此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失去了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後來雖然悔悟改過再度迎請,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由於梁武帝我執太重,名心熾烈,先著功德相,又偏離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惡”的第一義諦,前因既不善,現緣亦不佳,難免有話不投機的後果。

《華嚴經》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係,無能盡說佛功德。”六祖惠能向五祖弘忍大師求法時,五祖問:“你從哪裏來,來尋求什麼?”

“弟子自嶺南來,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為測試此子夙緣,不假辭色說道:“你不過是小小一個嶺南蠻子,如何敢企求成佛作祖的境界?”

惠能回答:“人有東西南北之分,佛性沒有東西南北的分限;因緣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為何不能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