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與“有”就和拳與掌一樣:本來是“空”的,因緣聚合而成“有”;本來是“有”的,因緣散滅便成了“空”。

或“有”或“空”,都隨著因緣而成而壞,不停地變化。

在佛教裏,“空”和“有”是個不容易表達,也不容易深入的意境。一般人用二分法把“空”與“有”的關係一刀兩斷,認為“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有”就不是“空”,“空”絕不可能“有”;這是很膚淺的觀念。

佛陀時代有一種外道,認為世間的一切常有不滅,和“空”完全無關,這就是執常的“常見外道”;另外有一種外道認為宇宙萬象一切皆歸於幻滅,和“有”沒有關連,這是執無常的“斷見外道”,相當於現代的虛無主義者。從佛教立場來看,執持常見固然錯誤,執取斷見也不正確,這種“空”並不是真正的“空”,而是“斷滅空”、“頑空”。

佛教認為“空”與“有”是一體兩麵,像手心和手背一樣,兩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孿生兄弟——從“有”之中可以體悟到“空”的妙諦,從“空”裏麵又可以認識“有”的義蘊。

“真空妙有”,是佛教對“空”與“有”關係的如實詮釋,以下分為四點來說明“空”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