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家庭抗逆力的關鍵就在於打造一個更為完整的家庭,在於提供更多的關懷與支持,缺少關懷的環境是難以幫助人們提升自己的抗逆力的。調查人員曾經發現,那些抗逆力很強的人大都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或者說他們能夠從家庭中感受到愛意和關懷,這就使得他們在麵臨挫折的時候,能夠借助家庭的支持獲得更強的自信和更為強大的支撐力。
有個商人由於投資失敗,一夜之間虧損了數千萬元,當他變賣廠房和機器之後,仍舊欠下數百萬元的欠款,這讓他感到絕望。在賣掉廠房當天,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結果發現妻子已經為自己準備好了一頓生日晚餐,而不滿5歲的兒子更是拿著自己畫了好幾天的一幅畫送給父親當生日禮物。在感受到家庭濃濃的愛意後,他一下子就獲得了更多的力量,並且下定決心一定要重新振作。兩年之後,他終於東山再起,開了一家木材加工廠,還順利償還了所有的債務。
除了提升家庭抗逆力之外,還需要提升學校抗逆力,而學校抗逆力的培養與家庭抗逆力相似,同樣來自於關懷與支持,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們通常隻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隻在乎學生是否認真聽話,卻忽略了心理教育和心靈慰藉。如果學校和老師能夠更多地關愛學生的身心,注重心靈和道德的教育,培養學生更為積極正麵的價值觀,而更加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耐力和毅力,讓學生變得更為堅強。
堅強的人格培養是學校抗逆力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建構學校抗逆力文化環境中最重要的內容,而形成一個堅強的人格往往需要從三個方麵進行培養。首先是承諾,承諾是一個人應對生活挑戰的基本素養,當個體承諾要做某事或者做出某種改變的時候,能夠全身心投入進去,積極探索學習的樂趣和意義,而不是在困難到來的時候選擇逃避和放棄。當一個人能夠看重自己的承諾時,往往可以很好地踐行承諾,推動自己完成使命。
其次是控製,控製是主觀能動性的一種主要表現,當麵對不利環境時,個體會產生更加積極樂觀的信念,並主張通過強有力的行動來改變事態發展。擁有控製力的人會努力對相關事件施加必要的影響,而不是被動地成為環境的犧牲品。
最後一個是挑戰,挑戰的信念和意識往往在於人們會將變化和困難當成生活常態,當作一次促進個人成長的機會。正因為抱有這樣的信念,他們會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主動從積極的和消極的經驗中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勇氣。
人們的性格往往形成於青少年時期,而學校恰恰是青少年時期的一個重要保護因素,可以說,學校抗逆力文化環境的建構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當學校致力於為學生提供一個保護性的成長環境時,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抗逆力。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合理的環境應該是家庭與學校的積極配合,家庭應該與學校進行互動,共同製定教育的策略,家庭不能將所有責任推給學校,學校也不能將責任推到家庭中,兩者隻有形成合作默契,才真正可以為人們提供更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