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寺院就是代表傳法、辦道的地方。有寺廟、庵堂就有法在,就能辦道,因而往往成為當地的文化中心。另外,寺院提供百姓住宿,也是無法抹滅的貢獻之一,特別是唐代以後,許多參加科舉的應考生,經常居於寺廟苦讀。例如宋僧成尋在《參天台五台山記》中記載,他在天台山國清寺參訪時,曾和暫住在國清寺的四位明州(浙江)秀才、七位溫州(福建)秀才談論佛法;這幾位秀才就是參加全國官吏考試20萬人中的考生。
有些人對寺院有一些錯誤觀念,以為年老了,到寺廟找一處清淨的地方安老;放假了,住到寺廟享受寧靜;有法會時,到寺廟祭拜趕齋……無形中,寺院變成公寓、飯店,或養老院、度假村,失去它原有的傳教、辦道的功能。
潮流向前推進,寺院的功能也應作具體的發揮,未來寺院的功能應該朝向學校化。以前,祇園精舍就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院設有法堂、藏經樓,這些都具備教育的功能。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當時的文化中心,人們到寺院參訪,除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還能欣賞繪畫、雕塑、書法等種種藝術文化,文人墨客更是寺院的常客。
在更高層次文化領域裏,寺院是具有多種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學,往往使得寺院的講席,成為活躍學術的論壇。由於寺院占地廣大,房舍眾多,環境幽靜,藏書豐富,曆代高僧們不但宣講佛法,同時也重視大眾的文化教育,把教化民眾視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使得佛教寺院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
台灣的社會環境,時常充滿垃圾、廢氣、廢水、二氧化碳等汙染物,當前黨派扭打、警民槍戰、綁匪撕票,家門街頭變成恐怖戰場,不僅遭受人類破壞的地球需要環保,被惑亂的人心,更需要環保。
所以,現代的寺院應該設立圖書館,供人閱讀佛教典籍;設視聽中心、簡報室介紹佛教文化史跡;有會議室可以研討、座談、開會、解決社會問題;有講堂可以布教弘法、舉辦活動引導人心向善,以達淨化民心的功效。隻有把寺院功能學校化,才能接引民眾進入佛法,使眾生得聞法益,進而離苦得樂。
佛教如何現代化?從佛法“現代語文化”,走入時代,走入世界每一個角落,使佛法能廣泛流傳;從傳教“現代科技化”,節省時空、人力,應用方法,達到最高效率與成果,提高民眾對佛教的認識;從修行“現代生活化”,以服務、奉獻、精進、耐勞作為修行,以生活勞作為修行,以六度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從寺院“現代學校化”,使寺院發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為大眾服務,廣植福德來成就菩薩道。
1991年1月3日講於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