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不說蕭大仙的來路,來聽一段民間流傳的故事吧!
那是漢景帝劉啟及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鹹陽城南關住著茅氏三兄弟。老大叫茅盈,老二叫茅固,老三叫茅衷。
茅盈年方十八,即看破紅塵,提筆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人生感慨。遂離家赴北嶽恒山,苦讀勤研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
後來師從於王君,得長生之術。因靠近龜山,又一次竟然麵見了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得道而歸。
茅盈得了道,而他兩位弟弟卻做了大官。老二茅固,舉孝廉,官拜執金吾、武威太守;老三茅衷,官拜五更大夫、西河太守。
茅盈飛升成仙,兩兄弟棄官還家,求兄於東山之巔。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超塵拔俗,得道成仙。因茅家三兄弟掌管,此山遂易名為茅山。
齊、梁年間,大宗師陶弘景在此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公同他的弟子們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
陶弘景在茅山隱居修道之時,梁武帝經常以書信的形式詢問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稱陶公為“山中宰相”。
茅山號稱人間“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果然名不虛傳。雲上元寶從流傳千五百年後的中學語文課本裏摘錄了陶弘景大宗師的一段美文,作為證據: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說了這麼多過去的事,終於說到了陶弘景的徒弟王遠知。此人和咱大唐高祖、太宗皇帝倒是緣分不淺。
據說早些時候,大名鼎鼎的隋煬帝楊廣做晉王時將他請到揚州。誰曾料到他早就預感到隋朝氣數將盡,便略施小計,將自己的頭發胡須變白,最後嚇得楊廣趕緊將他打發走。
不過,他倒是心甘情願假托奉老君之旨,向高祖李淵“密傳符命”,還預告秦王李世民將成為“太平天子”。高祖聞之大喜,授王遠知朝散大夫,賜紫絲霞帔和縷金道冠。後太宗李世民又追加其為光祿大夫,賜於茅山建太平觀,度侍者二十又七人。
王遠知弟子潘師正,盡受茅山宗道門隱訣及符籙。潘師正又有弟子十八,司馬承禎是集大成者。
當今聖上,貴為天子,九五之身,篤信自己為老聃李耳之苗裔,於三年前遣使迎接司馬承禎入東京洛陽,安排他住在皇宮之中,登壇受籙,拜為帝王師。
時至今日,開元十二年,上行下效,尊崇聖教。四海之內,道觀林立,崇道已蔚然成風。就隴右東部而言,平涼之崆峒山,五泉縣之興隆山、皋蘭山,修道之人數百。
話說去歲金城來了位倒騎毛驢的老漢。最讓人稱奇的是,他休息時,能夠將驢折疊起來,放入口袋——原來這是一匹紙驢;若需要時,展開紙驢,吹一口濕氣,驢便活了。
此驢非同尋常之驢,日行數萬裏,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老漢則麵朝後,倒騎在驢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