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歧途,時時刻刻和在一切方麵都竭力仿效祖先。人的知識源泉幾乎已經幹涸。因此,盡管河水仍在流動,但已經不能卷起狂瀾或改變河道。"
正是這種缺乏與異質文化交流形成的強大惰性,導致我們這個民族在鴉片戰爭以來屢次外部刺激麵前反應遲緩,應對乏力,導致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轉型的艱難與吃力。
第52節:被誤讀的美國 (1)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天命。猶太人被命運驅趕,四處流亡,卻最終獲得了世界性的眼光和思維習慣,"興於憂患"。中國人被上天眷顧,安放進隔山限海的安樂之境中沒有外部壓力地生活了幾千年,最終卻成了一潭死水,固步自封,可謂"衰於安樂"。
但是,天命從來不是不變的。凡事天命居其半,人力亦居其半,正所謂心能盡性,人能弘道。現在,大海和天空已經向中國打開,中國不再是難以交往的"遠東"。現在是我們敞開心胸,不報成見地吸收其他文化的營養,特別是政治文明的營養的時候了。如果在人類政治文化的主流價值已經彰顯無疑之際,仍然將視線拘泥於這片土地的特殊性上,逆天而行,抱殘守缺,燕巢幕上,自得其樂,那麼離大戾自然不遠。尚書早就說過:"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
被誤讀的美國
一落後的美國
在我父親為數並不太多的藏書裏麵,有三本是關於美國的。一本是八十年代初出版的小冊子《美國探親紀實》,一本是稍後一點的《美國走馬觀花記》,另一本是1994年出版的陳燕妮的暢銷書《告訴你一個真美國》。
對於世界上那隻頭號"紙老虎",他們那一代人除了"無比仇恨"以外,其實還深懷著一種隱秘的好奇。"工人都有小汽車","餐廳裏跳脫依舞","二流演員當總統"……這些印象錯綜在一起,形成一種霓虹燈似的光怪陸離的效果,讓他們那一代在義憤填膺的同時,又不免滋生一點深藏心底的困惑、羨慕甚至憧憬。
是的,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美國更令中國人不解並向往。當世界的大門打開之後,絕大多數中國人選擇了飛往美國的機票。美國代表了整個西方世界。從八十年代之初起,幾乎每個會寫字的中國人從美國回來後都要寫一點遊記或者感想,迫不及待地報告種種令人震驚的發現:美國人成天大魚大肉,沙發彩電壞了,不修,往大街邊一扔,換新的!誠人擁品商店公然開在路旁,各種"不堪入目"的物件公開買賣,紅燈區裏到處"上身脫光"的大幅廣告!高速公路遍布全美,四通八達,從東海岸開到西海岸看不到一個紅燈!U.S.A的一切都在中國人的經驗之外,"富"得、"黃"得、"發達"得幾近不可想象,似乎與中國不在同一個星球上。
沒有想到,美國給我的第一印象居然是落後。
與中國一座座挺拔、亮麗、巨大而喧鬧的新興城市相比,美國大部分城市小,矮,舊,靜。十八、十九世紀的石砌教堂與三三兩兩的兩三層小樓沉默寡言地蹲踞在狹窄的街道兩旁,實在缺乏氣勢。美國人似乎沒有以高為美的觀念,他們的城市建設原則似乎是不到迫不得已,不拆舊屋,不蓋高樓。除了曼哈頓這個事出有因的例外以外,大部分大城市,都是在市中心才無奈地擁擠起幾座高樓大廈。在東海岸旅行,高速公路兩邊永遠是各色樹種混雜的樹林,除此之外什麼都看不見,讓人懷疑美國是不是整個就是一片大森林。
事實上,還沒有踏上美國的國土,美國的"落後"就已經初露端倪。剛登上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航班,就發現向你微笑的居然不是所謂的"空姐",而是"空姨"。這些中年婦女大多相貌平平,個別人還體型碩大,以致在過道行走都有些困難。對於已經習慣於在飛機上飽餐秀色的中國男人來說,不免會有些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