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到6月11日,以色列閃電般擊敗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三國,取得了輝煌的戰爭勝利。有人說,民主會使一個國家變得軟弱混亂,危機時刻和戰爭年代,集權更有力量。以色列卻顛覆了這種說法。
反觀阿拉伯,政治上的落後直接導致了他們軍事上的失敗。
由於曆史傳統,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通常實行家族獨裁統治,貪汙和腐敗困擾著幾乎每一個阿拉伯國家,用人唯親,管理無能,嚴重削弱了他們的軍事力量,他們雖然擁有世界經濟的命脈--石油,卻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政治體製與國家力量的關係,對比一下中東的兩個最直接的敵人,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政府就一目了然。由於民主體製的約束,以色列政壇一直相對清廉,建國幾十年沒有出現過重大貪汙案。由於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督機製,雖然尚未建立國家,巴解組織"主流派"如今已經變得很腐敗。民族前途危機重
重,難民遍地,貧民生活無著,法塔赫的官僚們卻開著豪華小車招搖過市,有人還把老婆孩子送到巴黎去花天酒地。大敵在側,法塔赫內部的各派係卻一直忙著相互傾軋,甚至窩裏鬥。不少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一想到將要生活在巴勒斯坦當局的統治之下,人們的恐慌就溢於言表"。法國報紙的一篇報道說,據調查,在以色列占領區生活的20萬巴勒斯坦人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願意留在以色列的統治下而不願回歸阿拉伯人自己的政權。當以色列總理在2004年2月放出試探氣球,表示可以考慮把加利利三角交給巴勒斯坦方麵時,當地居民的反應十分強烈。一位當地居民說,"以色列的地獄勝過巴勒斯坦的天堂"。一位阿拉伯青年舒哈薩德對此做了注解:"現在在這裏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發表看法,而且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因為你不危害以色列的安全。在那邊,隻要一議論阿拉法特的老婆,你就會被抓起來打個半死。"另一個年輕人,29歲的伊薩姆-阿布-阿魯則換了一種說法,稱"沙龍先生想要我們加入另一個國家,那裏沒有議會,沒有正派出身的警察,也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我們在西岸都有親戚,但我們寧可活在以色列的統治下。"
第50節:中國人和猶太人:異與同(8)
耶路撒冷第一聖殿時代的金燭台
猶太人早就完成了精神上的現代化,而他們的阿拉伯鄰居基本上還保持著兩千年前他們離開時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權威政治,專製政體,暴力至上。從文化上來說,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同質性有利於他們的團結。事實上,二十世紀以來,阿拉伯國家中不斷湧現出"民族領袖",比如前埃及領袖納賽爾、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利比亞領袖卡紮菲,試圖統一阿拉伯廣大區域。但他們的統一構想,幾乎無一例外是建立在強權和暴力的基礎之上。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就是其大阿拉伯思想的具體體現。這種中世紀的強權理念不但不利於統一,而且割裂著阿拉伯世界,使得阿拉伯國家爾虞我詐,你爭我鬥。即使麵臨共同的敵人,也不能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
在曆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最大的敵人都不是以色列,而是他們自己。第一次阿以戰爭中,幾個阿拉伯國家在政治上各有打算,軍事上缺乏協調。埃及的法魯克國王對發動這場戰爭最為熱心,因為他急於確立自己在阿拉伯國家的領袖地位。約旦國王的打算則是想把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吞並,建立"大約旦王國"。敘利亞的目的也是想瓜分巴勒斯坦的土地。因此,戰爭一開始,埃及國王就不得不分出主要兵力,來提防和監視自己的兩個同伴。在戰爭過程中,這幾個國家各自為政,互不協調,戰爭還沒有結束,它們就為了巴勒斯坦的未來安排而激烈爭吵起來,使以色列得以從容各個擊破,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