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的那位副教授說,台灣佛與道兩家特別流行。信佛的人,占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而信基督教的人,不過百分之三。
在台灣的行程中,寺廟是最頻繁出現的景觀。幾乎每個鎮上,都會有一座大廟。在台北市的低收入者聚居區,"開廟如開店",廟堂和商店一樣,開在門市裏,招牌上寫著什麼"薑王廟"、"王母娘娘廟"、"同玄宮"……門前放著一個大大的香爐。同行的台灣學者說,許多廟,供的都是亂七八糟的"新神"。比如,這一帶有一個人死了,後人夢中遇到他指點什麼事,很靈驗,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就信奉起來,給他蓋一個廟。這些廟,現在許多演變成了非法斂財的地方。
九、電視政治
在其他場合,台灣人都是那麼"溫良恭儉讓",女人說話嗲兮兮,男人都有點娘娘腔,文明得有些"文弱"。隻有在有關政治的論壇上,火藥味實足。
台灣的電視乏善可陳。那些濫得不行的綜藝類節目對大陸人來講一點也不新鮮。因此每晚隻好鎖定在政治類的節目上,聽台灣人在電視上唇槍舌劍。
好在這樣的節目不少。在台灣的那幾天,正好趕上"中正紀念堂"改名。四五個頻道長篇大論地討論這個話題。有一個頻道的節目名就是"有錢改名,無錢為學生提供營養餐",意思是說,民進黨在台灣開展的正名運動,浪費許多台幣,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請的來賓中,四分之三的人都是反對改名的,隻有四分之一的人支持。反對派呈一麵倒的壓倒之勢,對在坐的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極盡嘻怒笑罵之能事。這位副執行長連話都搶不到,十分可憐。
這位副執行長好容易搶到發言機會。他說,要把"蔣廟"改掉,是因為這是一座象征"威權政治"的建築,建築理念充滿專製精神。
旁邊的一位民意代表馬上攔住說:"胡說!現在的''總統府''不也是威權政治的建築嗎,要知道,那是日本總督府啊,為什麼陳水扁還住在那裏?還有台北的許許多多建築,這個部那個部,不都是威權時期建的嗎?你們都要改名嗎?你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轉型正義,為了台灣前途,還是為了台獨?"
第63節:台灣的N個細節(5)
那個戴眼鏡的民進黨說:"所有這些威權時期的建築,都應該改名。因此,黨內的主流意見,是遷都,遷到中南部去,把台北的老建築進行統一規劃,取消它們的政治功能,代以文化旅遊功能。"
民意代表又打斷他:"純粹放屁!遷都?遷到中南部?這明顯是為了選舉。中南部是你們的票倉,你們提出這個建議,不過是為了討中南部的好。你們隻說中南部,讓每一個中南部的人都感覺他們有希望成為首都人。中南部有那麼多城市,為什麼不明確說要遷哪一個?"
打進來的電話也多是反對改名的。有一個觀眾說:"你們要拆蔣介石的廟。請問,如果不是蔣介石來台灣,是毛澤東來台灣,有你們民進黨嗎?"
那個民進黨回答說:"為什麼總要別人來呢?為什麼不是我們台灣人自己管自己呢?"
又有觀眾打電話進來說:"如果不是蔣介石帶來那麼多美元來,台灣的經濟能發展得起來嗎?蔣介石也不是一點好事沒做嘛!你們是數典忘祖!"
看台灣的政治類節目,一言以敝之,就是"百無禁忌",談什麼都可以,怎麼談都可以。越是老百姓,越是民意代表,越是要罵人。越是罵,越是激烈,越出驚人之言,就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