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段(1 / 3)

隊中,就有不少將領皆是尉繚的信徒,奉以為師。這意味著,尉繚他已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麵旗幟,一麵深入人心的旗幟。尉繚,就是仁義之師的象征!一旦尉繚能為秦所用,其意義和號召力自然不難想象。得其一人,勝得一國。”

李斯說的這些,贏政也都明白。他漸漸冷靜下來。是啊,隻要把尉繚留在鹹陽,哪怕一計不獻,一謀不出,但隻要有他供在那裏,對秦國來說,就能得到莫大的好處。尉繚對六國將領的影響自不消多說,對六國的老百姓而言,尉繚所提倡的“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的戰爭理想,可以輕易的使秦國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至於是否真正采納尉繚的意見,又有誰知道?

贏政點頭說道:“寡人欲拜尉繚位上卿,他卻一口回絕。以廷尉之見,該對他委以何職?難道還丞相不成?”

李斯搖頭說道:“相國自有宗室二君為之。臣以為,欲留尉繚,當以國尉授之。”

贏政驚訝道:“國尉一職已經空閑了數十年,竟要輕授尉繚嗎?”

國尉,也稱太尉,位列三公,金印紫綬,掌武事,秩萬石,直接受命於秦王,為秦國的最高武官。國尉一位,因為白起曾經擔任過的緣故,從而成為秦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官職。薪水未必最高,榮譽卻是最大。自白起之後,一直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以致虛席以待數十年。蒙恬的爺爺蒙驁,功不可謂不高,卻也沒能熬到這個位子。

李斯說道:“正是因為如此,才顯示出大王對尉繚的重視,才能打動他。”

看贏政還是猶豫不決,李斯繼續說:“六國之士,想事秦者眾。如見尉繚這樣的名士秦都不留,恐怕也不敢再來。如果留住尉繚,並授以國尉,必然會近安外客之心,遠招六國之士。

“臣請持國尉璽綬,往召尉繚,必使其重返鹹陽。”

贏政終於被說服了。他拉住李斯的手,感動至極:“卿家不妒賢能,一心為國,實在是寡人之幸,秦國之幸!”

至於結局,您看看諸葛亮就知道了,再散淡的人,也會被君主的誠意所感動,更何況還有李斯這樣的說客。

第四章 韓非的錦囊妙計

韓王安終於聽從太後的建議,啟用了韓非。

韓非沒有讓韓安失望,馬上獻策道:“秦國說是要功韓,但是打仗哪有這樣打的,先放出風來,卻遲遲不動。我想,定是他們假意功韓,卻要看其他人的動靜。韓非現在可以修書兩封,一封向秦,qǐsǔü一封交趙,定可化解眼前的危機。”

韓安一聽,大喜過望,馬上吩咐準備文房四寶,伺候韓非修書。

韓非雖然說話口吃,但是筆下功夫卻是天下少有。隻見他筆如遊龍,片刻之間兩封書信寫成。韓安接過一看,擊掌大笑道:“叔父之才,天下之間無人可與相比!”

遊俠好奇,也探身看看那兩封信的內容。

第一封信是寫給秦國的,幾乎難以看出是出自驕傲的韓非之手。

它的大意是,秦與韓國,友邦之國,多年來韓國對秦國孝敬有加,割地,賠款,年年進貢,隻求能得一夕安枕。現在秦國要滅韓,恐怕隻會讓其他五國不敢步韓之後塵,隻能合縱抗秦。韓國弱小,合縱之事多之不多,少之不少,秦國雖強,要打敗逼急了的五國也絕非易事。

但是,如果秦國先攻打趙國,意義就不一樣了。趙國強大,沒有了趙國,其他幾個小國就算合縱,也沒有多大的威力。他們隻會偏袒強秦一方,功趙之事反而會先相當順利。

韓非巧妙的示弱和提醒,很容易被自認天下第一的秦國接受,還獻計攻打趙國,簡直就像推心置腹的家人。韓非的遊說之功實在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