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段(1 / 3)

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今天下大亂,趙欲伐秦,必然取道與韓。君不聞假道伐虢之先例乎?”

假道伐虢,是春秋時候的事兒。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便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然後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並送給虞國大量的金銀財物。虞國拿人的手短,答應了。誰知道晉國攻下了虢國,在班師回朝的時候,順便把晉國也攻占了。

李斯用這樣的前車之鑒提醒韓王,趙國借道韓國攻秦,唇亡齒寒,韓國也危險了!

待張讓把交給韓王的上書拿走,李斯立即派人回鹹陽,把四國合縱之事通知秦王,自己則在驛館中等待。

等待的滋味是非常難受的,尤其是隨時可能有人進來把自己殺死。

好在三天過去了,並沒有人來要自己的命。

這些日子,韓王安也不好受。韓國的文武百官早已分成了兩派,我們姑且稱之為六國派和秦國派。

六國派以韓非為首,主張與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幾十年來,韓國是怎麼過來的?今天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秦兵又至。這樣的窩囊日子,難道還沒過夠嗎?現在趙、楚、燕、齊四國答應合縱,正是天賜良機,五國一起合力攻秦,就算不能把秦國擊垮,也可以逼得秦國後退,償還被割之地,那時韓國發奮圖強,秦國也不敢隨便東攻。要是保持現在的情形,韓國弱小,都要看人家的臉色行事,絕無機會重振國威!

秦國派以張讓為代表,對韓非的觀點不以為然。六國不是第一次合縱了吧?每次合縱失敗,向秦國求和,他們拍拍屁股走人了,不都是割讓我韓國的土地?不見秦國後退,隻見秦國越來越大,我韓國卻越來越小。要是再殺了李斯,我們就一點後路都沒有了。

韓王安聽聽這邊有道理,那邊也沒錯,隻有唯唯諾諾的點頭稱是。韓非和張讓看韓王不明確的表態,爭論更加激烈,都跑到韓王的近前了,噴薄而出的口水都迸濺到了韓王的臉上。韓非口吃,迸得多些,張讓也不甘示弱。韓王也不便發作,都是為我的江山嘛,隻好唾麵自幹。

有時候,為了少挨些口水,韓王就誰噴得多就示意誰不要再說了,還稱讚他說的有道理。另一邊更急,也努力多噴。沒有幾日,韓王的臉就起癬了。

韓王沒辦法,又看了李斯的上書,覺得李斯說的也有道理。

這樣韓王安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想到了韓非給他出的不見李斯的主意,正好重新用一遍,閉門不出,不再上朝,任憑他們去爭論。韓非見韓王這樣鴕鳥,隻在心中痛罵,卻也沒有辦法。張讓想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韓王什麼也不管了,合縱自然也合不成了,連忙去向李斯報喜。

李斯不僅接到了張讓的喜報,秦王嬴政也給他發來了詔書。既然留在韓國已經沒有意義,就回來吧,雖然沒有功勞,卻也第一時間掌握了韓國的動態。李斯馬上整理人馬回朝。

這邊,嬴政已經對他望眼欲穿了。

四國合縱的消息傳來,秦國上下一片嘩然。嬴政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大家七嘴八舌出了不少主意,卻都不得要領。國尉尉繚一心著書,對時政從來不發表意見。嬴政想到了李斯,格外思念起來。都說一個人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沒有感覺,一旦離開你才會發現他的好。李斯之於嬴政,也更是如此。

李斯沒有回家,直奔鹹陽王宮。見到嬴政,正要拜倒請罪,嬴政已經把他扶住:“卿家不用多禮。”馬上把分布在六國的特務人員送回來的報告給李斯看。李斯低著頭,一一觀看,嬴政也不著急,在一旁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