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段(1 / 2)

恐怕奶奶都剪不出這麼漂亮的紅心來吧?應該是機器剪出來的 — ”

大概老爸太誇張了一點,高帽子弄得太高了,超出了兒子的理解範圍,隻聽兒子有點驚訝又有點譏諷地說:“雞雞?”潛台詞大概是“老爸,你有沒有搞錯啊?雞雞會使剪刀嗎?”

隻有太奶奶一針見血:“我一看就知道是誰剪的,肯定是寶寶剪的,不是寶寶,誰會剪得像狗啃的一樣?”

黃米老早就忍不住想揭寶了,現在終於有雙慧眼看出端底,興奮之極,也不管“狗啃的”是否有人身攻擊的嫌疑,雙腳離地蹦起來喊:“我剪的 ! 我剪的 ! ”

在家裏“挖”完了“輪胎”,黃米又跟奶奶到經常一起玩的小夥伴家裏去“挖輪胎”,他不讓其它人跟著去,大概覺得隻有奶奶還懂點事,其它人都是傻乎乎的,瞎嚷嚷,亂起哄,跟著去會丟他的人。

黃米這一去,就去了一個多小時。太奶奶說:“怎麼去了這麼久?看來這外國‘輪胎’也不是好挖的。”

挖完了輪胎,黃米抱著一包禮物回來,進了門,飯都顧不得吃,嘩啦一下把禮物倒在桌上,一件一件地向大家介紹。雖然他不認識上麵的字,但他每件都搞得很清楚,是誰送的,是買的還是做的,都知道。

昨晚睡覺的時候,黃米都沒舍得跟自己的禮物分開,開始放在枕頭邊,後來索性抱著睡,等他睡著了我們才給他拿開。今天早上一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禮物包拿來,嘩啦一下攤在床上,一件一件地審視,一件一件地講來曆。

《憨包子與小丫頭》代後記 -------愛和自由的背後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但得到天使待遇的孩子並不多,甚至少得可憐。四代同堂的艾黃大家庭,卻直似人間的天使樂園,親融的親子關係代代延續,滿滿都是“愛”以及“自由”。《憨包子與小丫頭》記錄的,便是一個個關於愛與自由的故事。

愛和自由,也是許多“知傻”看過相關諸篇後,在艾園評論欄裏的留言主旨,他們讚歎艾黃兩人,從小生活在愛之家,獲得身與心的自由發展,現在又把思想精髓輸出給黃米米和蝦頭妹妹。與艾園朋友一樣,我在笑著閱讀他們小時候的故事時,心裏也湧出了同樣的觀感,還想到了“愛和自由”的背後。

“背後”有兩個意思:一是深層原因,原理;二是指背麵,即反麵之意。

愛和自由,其原理在於:尊重。兒童本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 / 她天然地擁有自己的精神意誌,大人接納孩子的天然麵目與性情,欣賞他們、給予尊重,便形成健康穩固的親子關係,如我們在本書中所看到的那樣,小時候的憨包子與小丫頭,長成了黃顏與艾米,一對神仙眷侶。

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尊重兒童的必要性,它日漸成為幼兒教育觀念的核心。相反,如果不認為兒童具有天然的獨立性,大人在施教言行上,必然走向尊重的反麵,以家長製作風幹擾、壓製兒童的精神世界,嚴重的話,會扭曲孩子的個性、抑製他們正常的人格發育。

親子關係對幼兒的重要性,好比一架圓規,大人是圓點,親子關係便是穩定的腳架,效果如劃下的圓圈,其大小取決於圓規的腳架有多長。孩子們受到恰當的教育,會將他們的腳尖盡量伸長,以本能追求自己的健康與快樂。從長遠看,親子關係的優劣能對孩童的將來產生重要影響,《憨包子與小丫頭》記錄了艾黃小時候至現在養育下一代的生活故事,給我們展示的,即是一幅立體、直觀的“愛的教育”之效果圖。

艾米和黃顏的兩家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弱愛”(“溺愛”的艾米腔)他們,黃顏從墨鬥到漁網撈、遊泳、乒乓球,艾米從“水許”到拿爸爸的情書捉弄媽媽 …… ,充分予孩子以自主喜好的權利、發展特長的自由——這與近年在國內流行的,諸如蒙特梭利、華德福等等現代教育理念,如此神似,從而培育了艾黃體驗人生的心態,以及探索未知的能力。尤為可貴的是,中國曆次政治運動的浩劫夾縫中,艾、黃兩大家庭完整地維護了親情人倫,賦予子女後代正直人格、慈悲心懷。中國思想界新銳蕭瀚先生指出:“培育個體良知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而不是學校或者社會。”誠哉斯言。

華德福學校創辦人魯道夫·史代納認為: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生活在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問,這個人內在的潛能是什麼?什麼在他身上可以被喚醒?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 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裏 , 統統有異曲同工的答案。對 興趣愛好的讚許、鼓勵的神情和口吻,孩子的心靈感受被重視,孩童的各項潛能得到開發,天使之翼起飛,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