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回鶻可汗碑跋》、《校鬆江本急就篇》及序、《周禮注跋》、《元豐九域誌跋》、譯著《近日東方古言語學及史學上之發現與其結論》、《題蕺山先生遺像》、《題敦煌所出唐人雜書》(六絕句)、《冬夜讀山海經感賦》、《贈太子少保特諡文忠梁公挽歌詞》和《題劉翰怡小像》等著述、譯著和詩詞。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43歲
繼續就任《學術叢編》主編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有《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爾雅疏校記》、《詩齊風豈弟釋義》、《與友人論石鼓書》、《音注孟子跋》、《史記索引跋》、《周玉刀跋》、《東京夢華錄跋》、《內府藏宋大字本孟子跋》、《覆五代刊本爾雅跋》、《宋刊本爾雅疏跋》、《宋越州刊本禮記正義跋》、《舊刊本毛詩注疏葉跋》、《隨庵所藏甲骨文字序》、《殘宋本三國誌跋》、《校鬆江本急就篇校補》、《散氏盤跋》、《焦氏易林跋》、《秦新郪虎符跋》、《小除夕東軒老人餉水仙鉤鍾花賦謝》、《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題族祖母蔣夫人畫蘭》、《高欣木舍人得明季汪然明所刊柳如是尺犢三十一通並己卯湖上草為題三絕句》和《清平樂·蕙蘭同畹》等著述和詩詞。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44歲
繼續就任《學術叢編》主編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為密韻樓編撰書目,有《觀堂集林目錄》、《大唐六典校勘記》、《聯綿字譜》、《唐廣韻宋雍熙廣韻》、《劉氏金石苑稿本跋》、《敬業堂文集序》、《小盂鼎跋》、《張說之文集跋》、《蒙古刊李賀歌詩編跋》、《段懋堂手跡跋》、《元氏長慶集跋》、《岑嘉州詩跋》、《江文通文集跋》、《小畜集跋》、《韋蘇州集跋》、《百一廬金石叢書序》、《玉台新詠跋》、《唐寫本切韻殘卷跋》、《明拓石鼓文跋》、《唐寫本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殘卷跋》和《題漢人草隸急就章二首》等著述和詩詞。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45歲
繼續就任《學術叢編》主編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為密韻樓編撰書目,再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有《兩浙古刊本考並序》、《五代兩宋監本考》(三卷未完成)、《羅君楚傳》、《傳書堂記》、《庫書樓記》、《書式古堂書畫彙考所錄唐韻後》、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發題四則、《乾隆浙江通誌考異殘稿》、《草堂詩餘跋》、《李文饒文集跋》、《宋韶州木造像刻字跋》、《兮甲盤跋》、《宋刊後漢書郡國誌殘葉跋》、《光緒十萬卷樓刻本爾雅疏跋》、《漢南呂編磐跋》、《四部叢刊本水經注跋》、《匈奴相邦印跋》、《宋钜鹿故城所出三木尺拓本跋》、《日本奈良正倉院藏六唐尺摹本跋》、《尚書隸古定釋文跋》、《宋刊漢書殘葉跋》、《宋撫州本周易跋》、《張說之集跋》、《傳書堂藏善本書誌序》、《元刊本資治通鑒音注跋》、《元刊本西夏文華嚴經殘卷跋》、《顯德刊本寶篋印陀羅尼經跋》、《廣韻跋》、《鮑少筠所藏金石文字跋》、《叔氏寶鎛鍾拓本跋》、《嘉至搖鍾跋》、《沈乙庵先生絕筆楹聯跋》、《五代刻寶篋印陀羅經跋》、《庚贏卣跋》、《宋刊分類集注杜工部詩跋》、《乾隆諸賢送曾南邨守郴州詩卷跋》、《張母桂太夫人真讚》、《梁溪高仲均兄弟以其先德古愚先生事實屬題為書一絕》、《題漢人草隸磚》(詩二首)和《題西泠印社圖》(詩二首)等著述和詩詞。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46歲
進京就任溥儀小朝廷“南書房行走”,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有《觀堂集林》(二十卷)、《傳書堂藏善本書誌》(又名《傳書堂藏書誌》或《密韻樓藏書誌》)、《魏正始石經殘石考》(又稱《魏石經續考》)及序、《陳政事疏》、《明熊忠節題稿跋》、《水經注校本跋》、《曲江文集跋》、《肅忠親王神道碑》、《卣跋》、《弔父丁角跋》、《刺鼎跋》、《父乙卣跋》、《鄧析子跋》、《杜工部草堂詩箋跋》、《飛燕角跋》、《商鞅量跋》、《秦公敦跋》、《高郵王懷祖先生訓詁音韻書稿敘錄》、《與馬叔平論石鼓書》、《觀堂集林序》、《周銅匕銘跋》、《殷墟文字類編序》、《頌壺跋》、《齊國差跋》、《抱樸子跋》、《梁伯戈跋》、《六朝瓦當拓本跋》、《逸周書跋》、《春秋繁露跋》、《淮南子跋》、《秦公敦跋》、《古磬跋》、《待日軒仿古鈐印譜序》、《明鈔北集跋》、《肅霜滌場說》、《魚匕跋》、《沈司馬石闋朱鳥象跋》、《諭葬張勳碑文》、《夢得東軒老人書醒而有作時老人下世半歲矣》(詩一首)、《題濩齋少保獨立蒼茫自詩圖卷》、《題禦筆雙鸜鵒》、《題紹越千太保先德夢跡圖》(詩二首)、《題禦筆牡丹》(詩九首)、《題禦筆花卉四幅》(詩四首)和《南書房太監朱義方索題所藏陳子礪學使內直時畫冊》等著述和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