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手段很多,若必求一死,跳樓或許最為可行。其他如服毒、燒炭、割腕等,都是一己的自行了斷。但躍軌的做法,無疑就是要給別人帶來“迷惑”,就是要讓自己的死成為公眾事件。之所以自殺事件在赤羽多發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此間為一交通樞紐,造成的不便也比較大吧。同樣,首都圈地區的躍軌,多半是在上班高峰時期的繁忙線路和車站,每一次都能令數萬人被迫遲到。假如有人準備趕往機場,說不定還會因此錯過航班。聽說自殺者還會給家人添不小的麻煩,因為依照法規,運營受阻的鐵路部門有向家屬要求一筆高達數千萬日元賠償的權利,盡管考慮到其處境,多數時候並不付諸實施,可遺屬還是要按慣例繳納所謂“迷惑料”。所以,躍軌自殺者的做法,就是用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給生活的世界一次完全不負責任的“迷惑”。在他/她的心裏,除了對生存的無可留戀之外,也許還有一種反社會的心態在吧。
第3節:還能有多壓抑
還能有多壓抑
日本社會普遍性壓抑狀態的最主要根源,莫過於編織成一張大網般籠罩日本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規矩”。
某夜大雨,我走向池袋車站途中,看到人行道的護欄上倚著一位胖碩的青年男子,全身西裝革履,但一任雨水衝刷,而他的大量嘔吐物遍布全身,順水流下。他間或仰頭向天,發出野獸般的嚎叫。是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聲嘶力竭的號叫。在夜雨中繁華街道上的此情此景,簡直充滿了強烈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我不知道這位胖子遇到了什麼煩惱,可那號叫無疑是深刻壓抑之下的癲狂釋放。事實上,相似的場景,十幾年來我亦屢見不鮮,其背後映射出的是一種普遍性的壓抑狀態。這種壓抑最主要的源泉,莫過於編織成一張大網般籠罩日本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ルール”(規矩)。
和朋友聊天說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日本人每年元旦寄賀卡的習俗,其實是一個體現壓抑氛圍的好例子。據2007年的統計,日本人人均郵寄105張賀卡,以人口計算總數高達130餘億張,相當驚人,因為中國除夕當日,中國移動和聯通的手機拜年短信也不過77億條。比起拜年短信,日本的賀卡更花費心思,然而,也更稱得上是一種負擔。一個家庭收到或寄出的賀卡可能多達數百張,絕大多數充斥泛泛的客套話與千篇一律的祝願。很多人之間平日根本不相往來,卻要出現在彼此一年一度的賀卡發送名單上。對一個率直(美其名曰,或稱懶惰)的人來講,這些賀卡也許真的會導致精神上的負累。他必須克製自己的隨性念頭,老老實實地加入到賀卡群體中去。凡此勉為其難之事,曠日持久即為壓抑。雖然以民俗、傳統等麵目修飾,實則累積於潛意識當中。
有時在餐館,我會冷眼打量左近的日本人團夥,在其間常會發現一些純屬無奈參加聚會的人,用捏造的表情佐以敷衍性的言談,眼神中卻流露出不得不屈身於此的痛苦。這也是壓抑。關於日本人的集團性特征,留後再議,此處隻是強調,作為“社會人”,壓抑是如影隨形的生活的一部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任何文明都有約束製衡個體生命的道德倫理及法規典範,但在當下世界,日本的“ルール”之繁多瑣細,確實堪稱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