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寺院裏掛了一副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覺得文理不通,就質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當然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裏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這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吧!”

寺院的知客師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裏!”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裏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間的大小是可以相容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是說明華嚴宗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無礙法界。

在一般人的認知裏,一切源於一,一並不代表一切,因為“一”隻有一個,“一切”代表很多個。但是,在佛教裏,卻認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塵、一顆沙石、一個世界、一個宇宙虛空,都稱為“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一般人總以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個微塵很小,一個虛空才是大。其實不是。我們說一朵花,從種籽種在土壤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要有空氣來沃養成長等。可以說,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成為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於一個虛空,跟虛空一樣大,所以佛教講“微塵不算小,虛空也不算大”;甚至有“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之說。

其次,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既歸於一,那麼,“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環。一個宇宙有三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三千世界也隻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講到“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刹那是佛教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刹那”,在零點零幾秒這麼短的一刹那,為什麼說不短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刹那之間,我們也有可能證悟永恒。所謂永恒無邊,是沒有時空分別間隔的。

此外,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天上的月亮隻有一個,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臉盆、茶杯裏麵,都會有月亮。又如電視節目,雖然隻是一個人在電視裏表演,全國幾百萬台的電視機,統統都可以收看,這不就是“一即一切”嗎?所以,時間、空間在“一”裏麵,都是非常統一、非常調和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夠了解“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就能體會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萬物都是互為關係的存在。如前麵所講的,山水相互依持,世間一切都是一個整體,用佛教的話來說,一切都是佛體所化,究其本心,始終如一。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有這樣的記載:

“我於邪見惡眾生中,發大慈心;於不善業逆眾生中,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等眾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靂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佛陀為度化一切眾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山嶽溪流、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眾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為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為利益眾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我們生活在這“一”個宇宙當中,也就是生活在佛陀的慈悲和托化當中。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這個宇宙的本質,認識自己的真如自性。

·佛光菜根譚·

一水貫通五湖四海,一月遍照萬國九州;

一雨普潤三春草木,一雷覺醒大地群迷;

一言決斷千古猶豫,一理貫通千差萬別;

一心廣含十方空虛,一念慈悲萬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