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窟惟則禪師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葉鋪蓋屋頂,結成草庵,以清水滋潤咽喉,每天隻在中午時,采摘山中野果充饑,就這樣過了許多年。有一天,一位打柴的樵夫路過庵邊,好奇地問禪師:“大師,您一個人在這裏修行了四十多年,難道您都沒有朋友同伴嗎?”佛窟禪師聞言擊掌作聲,叫道:“出來,出來!”話聲剛落,許多虎豹便從庵後次第而來;禪師又做了一個手勢,虎豹便聽話地退了回去。禪師說道:“我的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統統都是我的法侶。”
樵夫深受感動,自願皈依為弟子,並廣為宣傳。此後,慕道者紛紛而來,翠屏岩上白雲飄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鳥飛蟲鳴,最終成為佛窟學禪派的發源地。
動物和人類一直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人類早期馴養動物偏重實用意義,如當交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負重等,現在人類和動物則發展為相互牽連、作伴的關係。親人性的動物常常以它們的同理心、接納、陪伴和無條件的愛滋潤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裏記載,美國費城曾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心髒病、高血壓、憂鬱症的患者,經醫生建議飼養貓狗之後,病情改善了許多。在某機構進行的“寵物療法”計劃中,他們也讓寵物前往醫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訪住在那裏的人,據說效果非常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著名作家餘秋雨在《山居筆記》一書中提到,在雲南昆明的翠湖公園,流傳著一則“海鷗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鷗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翠湖公園過冬,剛從化工廠退休的吳慶恒先生,隻要海鷗一到,總會風雨無阻地到公園喂它們吃東西。吳慶恒喂食海鷗的身影,和海鷗一樣成了翠湖公園的一景,當地人都稱吳慶恒為“海鷗老人”。
如此過了十一年,後來海鷗老人去世了,一群與老人結識的朋友,在翠湖邊為老人發起了一個簽名告別儀式。當他們把一張放大成二十四英寸的老人喂海鷗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鷗的地方時,人們驚奇地發現,海鷗馬上在老人的遺像前排成整齊的隊伍,還不時有其他海鷗飛來,還有些海鷗癡癡地定格在空中,從空中高處凝視著老人的遺照。儀式結束,朋友們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齊的海鷗突然噪動起來,“鷗!鷗!”的叫聲不絕於耳,仿佛在呼喚著老人。
2010年11月,在上海市發生了一場大火災,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事情。但是,這場火災中的一隻狗卻感動了無數的人。據報道說,這隻狗從發現起火開始,就很著急地在旁邊走來走去,走累了就趴下,一直眼淚汪汪地默默看著起火的大樓,一連幾十個小時不吃不喝地等待主人平安地回到自己身邊。後來在大家的幫助下,這隻“守望犬”的主人終於被找到,事情才圓滿結束。
·佛光菜根譚·
水深波浪靜,學廣語聲低;
山高鳥飛集,德厚人自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