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它們獨有的感覺、行為能力和溝通方式,較高等的動物更具備喜怒哀樂的感情,會思想、會學習,它們“動腦筋”之後所表現出的行為,常令人莞爾並歎為觀止。

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是動物行為研究的先驅,他在《所羅門王的指環》一書裏生動描寫過動物的許多不同習性和行為模式。他認為,許多動物喜歡惡作劇的程度和調皮搗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寫的小魚兒回家睡覺的過程極為有趣。魚爸爸、魚媽媽趕孩子“回家”睡覺的方法是:將幼魚含進嘴裏帶回家。從嘴裏吐出的幼魚,其氣囊會自動緊縮,身體變得比水重,所以隻好乖乖地沉到洞底睡覺。有一次,一隻寶石魚爸爸在追趕貪玩的孩子途中偷空進食,當它正咀嚼半截搶到的蚯蚓時,發現尚有一條幼魚在外麵遊來遊去,它急忙趕過去,一口將幼魚吞進已塞滿食物的嘴裏。此時,魚爸爸的嘴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要進胃的蚯蚓,一樣是要進穴的小魚,該怎麼辦呢?

這時,它居然跟人一樣,先把一切行動停頓下來,呆了幾秒鍾,絞盡腦汁,並最終想出了辦法:先把嘴裏的食物吐出來,再將幼魚吐出來,經過“變重”的反射作用,魚寶寶就乖乖地沉到水底了。然後,魚爸爸一邊監視躺在水底的孩子,一邊不慌不忙地把蚯蚓吃掉,吃飽後再把小孩吸進嘴裏,帶回家交給魚媽媽。

白居易稱讚鸚鵡“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不過,一般而言,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鸚鵡和其他鳥類的說話現象,僅是一種反射的仿效行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美國帕杜大學女心理學家愛倫·皮普伯格卻提出一個新觀點。她經過實驗,發現鳥經由學習,也能理解語詞的含義,進而對人們提出要求。

勞倫茲也提過她曾飼養的一隻非常聰明、頑皮的鸚鵡。這隻鸚鵡趁著他父親在陽台睡午覺時,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並且整整齊齊地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單獨放一堆,背心的扣子放一堆、褲子的扣子放一堆,絲毫沒有混淆。這隻鸚鵡的另一個把戲是:它喜歡咬住一團毛線的線頭,然後衝向天空,把整團毛線打開,再繞著樹有規則地打轉,將整棵樹都纏上鮮豔的毛線。

還有,勞倫茲養的穴烏,能認出人的嘴巴也是攝取食物的入口。它喜愛主人,所以常固執地將自己嚼碎的食物塞進主人的嘴裏;如果主人不肯張嘴,它便將食物往她的耳朵裏塞。

此外,《蒲公英的記憶》一書裏也提到,在美國南威爾斯地區,當地的居民會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鋼管或鋼條排成的柵欄,這種“擋畜溝柵”,可以讓有輪子的交通工具和行人通過,而有蹄的動物如牛、羊則會因站不穩而不敢闖過去。但是,這種鋼柵擋畜的設計竟被一隻羊破解了!這隻羊走到鋼柵前觀察了一陣子,然後就躺下來滾了過去,到了“對岸”再站起來跑走。其他的羊也依樣畫葫蘆,最終導致這些鋼柵失去了阻擋動物的作用。

人類以餌釣魚,蒼鷺也學會了這個伎倆。有人看到它們在垃圾堆裏找麵包塊,再帶到“釣魚區”把麵包丟到水麵,然後坐在旁邊靜靜等待,等魚兒來吃麵包時,它就把魚抓起來吃掉。

動物為了保護幼兒,也會情急智生。在草地築巢的千鳥,常是狐狸獵食的對象,當狐狸靠近時,為了雛鳥的安全,母鳥隻好把自己當誘餌,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動作,躲躲閃閃地奔向草叢,引誘狐狸跟著它走,等狐狸走遠了,它再繞遠路飛回來。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發現,在幹旱季節,黑猩猩會用嚼爛的樹葉吸取樹洞中的水來解渴。其他像鳥為了喝牛奶,能喙、爪並用,撬開牛奶瓶的封蓋;馬的神經係統發達,具備超強的記憶力和判斷力,能憑記憶找到返回馬廄的路,也會察覺判斷騎在它背上的人是勇敢篤定或畏懼不安,而表現出服從或不服從的態度;一些鳥類會從高處把核桃等堅果類的食物丟在柏油路麵,俟其破碎後再加以啄食。諸如此類的行為,皆是動物本能智慧的表現。

·佛光菜根譚·

自然界,梅花愈冷愈芬芳;

生物鏈,細菌愈衍愈進化;

人世裏,心性愈練愈堅強;

宇宙間,真理愈辯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