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段(1 / 2)

,自然是要將自己這個“罪魁禍首”推出去頂罪。

“拿來。”乾隆將軍報拿在手裏,掃了一眼,隨即哈哈大笑,然後將軍報給了於敏中,“朕的南洋海軍在安達曼海全殲英國東方艦隊,英國人這回是欲哭無淚了。朕與法國人的軍隊已經完全控製了孟加拉地區和印度的東北部,尼泊爾、不丹等藩國國王亦出兵。另,英國人在遠東最大的基地,爪哇島已經完全淪陷。五國聯軍正在整編,同時等候命令。永璿,你看後麵怎麼辦?”

“自然是一鼓作氣,拿下印度。”

“是極!朕要打下一個大大的天下,告慰列祖列宗。”

“皇上聖明!”眾人紛紛送上馬屁。

而此時的永璿則是期盼回到王府能看到更詳細的軍報,他要知道南洋海軍到底損失多少,是否足夠拱衛南洋,震懾法國等宵小。雖然五國同盟在解決澳大利亞之前是不會解散的,但畢竟誰的拳頭大就能分到更大的蛋糕。永璿渴望勝利,但不是慘勝。

“永璿,朕準了你的方案。”

“兒臣叩謝皇阿瑪。”

“自明日起,你負責坐鎮京城,督促諸兵士北伐。”

永璿心下苦笑,看樣子乾隆是打算將自己拘禁在他身邊了,但嘴上還是說道:“兒臣遵旨!”

永璿知道自己雖然是號稱總督北伐,但是卻沒有對應的職位和相應的旨意來明確。就跟當年的十四阿哥一樣,大將軍王又如何?虛銜哪裏比得過實職啊。

正文 薨逝。和親王。喪禮伊始。

乾隆首先接到的關於安達曼海戰的捷報是通過信鴿速遞遞送上來的,但由於信鴿的負載量有限,所以僅僅是知道了大概。詳細的軍報還在利用八百裏廷寄從廣州遞來,估算著日子,應該是已經過了長江了。

因為南洋戰事已經越來越有利於華夏,屆時無論朝廷是一鼓作氣拿下印度和澳大利亞也好,或者是趁此機會撈一票就走也罷,乾隆的選擇是多了許多。正因為如此,乾隆的臉色是好看了許多,連帶著後宮裏諸人也是喜不自禁。

隻是這樣歡樂的局麵沒有維持多久,和親王府便傳出來和親王“不好”的消息。能讓太醫院遞上來的折子寫上“不好”這二字,基本上也就代表著這個人基本上沒什麼可能性了。乾隆看了折子,隻是重重地歎了口氣。

對於弘晝,乾隆也說不清自己到底是懷著怎樣的心思。自己與弘晝是一般大小,弘時還在的時候,自己與弘晝倒是真的很融洽。不管怎麼說,二人都有共同的敵人。隻是弘時一倒,兩個人就不能不被推出來打擂台。雖然還有年貴妃的幾個兒子,但是無論雍正還是朝臣們都清楚,如果年羹堯還活著,那年貴妃那幾個兒子就算是短命相也是會坐上皇位。可年羹堯最後還是得罪了雍正被殺了個幹淨,那幾個短命的兒子自然就沒了奪嫡的可能性,甚至連活下去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弘曆最大的優勢在於自己曾經被康熙養在跟前,但是弘晝卻是承歡父母膝前。弘曆不認為自己在弘晝麵前有多大的優勢,但是好在雍正登上皇位沒多久,弘晝便開始荒唐不羈起來。惟獨自己的母妃,後來權傾後宮的熹妃對自己的這個養子疼愛有加,再加上他的生母裕妃也是隨著他胡鬧,所以也無人能約束住弘晝。即便鬧到雍正跟前,雍正頂多是斥責一句“胡鬧”。久而久之也無人去管弘晝,這弘晝居然真的成了四九城裏最大的紈絝。

不過弘曆知道這一切都是弘晝的偽裝,這個從小跟自己一起長大的弟弟,身上有幾根毛,弘曆都是有數的。弘晝的這一係列偽裝如何瞞得過弘曆?隻是最後皇位是落在了自己頭上,而弘晝也越發荒唐。連劫道戶部官銀的事情都能做出來,弘曆還真不知道自己這個弟弟能玩到什麼程度。不過劫道官銀的事情讓乾隆動了殺心,但好在弘晝自己進來請罪,再加上太後與裕太妃的求情,最後他也隻能隨意罷了。

但是這件事情之後,弘晝便沒有再做出讓他憤怒的事情來,雖然弘晝依舊荒唐,但仿佛知道一個限度,不再去觸碰到乾隆的底線。乾隆過了很久才意識過來,這個弟弟在測試自己的耐性到什麼程度而已。不過既然自己這個弟弟曉得輕重,乾隆也隻能隨他胡鬧而去。

可在永璿當差之後,這個弟弟隱約就站在了他的身後。看上去內務府與招商局互不統屬,但是乾隆心裏很清楚,招商局將目光投向海外,而內務府則主力在經營國內。招商局與內務府這兩個華夏最大的商業利益集團仿佛有了默契一樣,互相扶持,共同瓜分天下的財富。

而且弘晝的四個嫡子都有了出息,永璧是海軍衙門的主管大臣;永瑸則管著鐵器工場;永琨是東瀛總督;永璔則在西山大營。就算乾隆不說,所有人都知道,這四個人就是永璿最大的臂膀,就算和親王態度曖昧一些,可是和親王一係倒向永璿的事實是不容爭辯的。

乾隆收回自己的思緒,合上折子。他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去製衡永璿了,現在自己與永璿的狀態就是誰先出手,誰就輸了。朝臣和宗親當然容不下永璿逼宮,但是也不能容許乾隆將永璿給抹殺掉。不說整個海軍與新兵是支持永璿的,單說天下商人皆心向永璿。如果乾隆逼反永璿,隻怕是整個江南立時就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