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報告文學:

隻有一個孩子----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悲情報告

作者簡介:楊曉升,男,廣東潮汕人,198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係。曾任《中國青年》雜誌記者、文化版主編、社會版主編,現任《北京文學》雜誌執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曾發表報告文學、小說、散文、隨筆、評論等各類作品約150餘萬字,長期以來關注重大社會問題和大眾文化問題,所著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魂告急----拜金潮襲擊共和國》(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告警----中國科技的危機和挑戰》(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中國教育,還等什麼》(《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等曾先後在社會暢銷,反響強烈。

[內容提要及目錄]

獨生子女,人類曆史上一個特定的名詞,它誕生並隻存在於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此一政策的實施,對中國有效並較大幅度地控製人口的持續增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無庸諱言,無論從家庭和生育個體的角度講,還是從人類生態學和教育學的角度講,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也帶來了另外的一些問題,比如獨生子女的獨立人格、智力與心理的均衡發展等等,這些問題都早已經被社會所廣泛認識和關注。

然而時至今日,還有一個更重大的隨時都可能危及任何一個獨生子女家庭的問題未被多數人所重視,那就是獨生子女的意外傷害:疾病、車禍、火災、水害、自殺、他殺……等等,所有這些潛伏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都可能降臨的橫禍一旦奪走獨生子女的生命,獨生子女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已經喪失生育能力的父母)將如何麵對如此的滅頂之災和精神打擊?斷子絕孫的他們在日漸年老且孤苦無助時該如何度過自己的殘生?而獨生子女意外傷害的這種危機感一旦普遍存在於獨生子女的家庭之中,將會對獨生子女的教育乃至未來社會的職業結構和國防力量帶來怎樣的影響?

據專家推算,我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竟有40萬-50萬人之多。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我國有16000多名中小學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殺等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計劃生育等於隻生一個孩子嗎?農村超生遊擊隊何時能夠真正根治?長期以來城鄉之間計劃生育的失衡何時能夠得到真正控製?城市裏的育齡夫婦何時能夠獲得生二胎的權利?我們的政府和社會該如何救助獨生子女意外傷害的家庭那永遠不可挽回的損失、妥善安置不能再生的獨生子女父母?……麵對所有的這一連串重大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在大聲疾呼,人口學家和社會學家在反複論證,全國總數將近一億的獨生子女家庭在急切期盼答案。

這部副標題為“對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的一次傷心采訪”的長篇報告文學,是有史以來我國第一部對獨生子女意外傷害問題的全景式采訪,也是一部含淚帶血、飽醮激情與理性深度的長篇報告文學。作者在長達數年的采寫過程中,通過對一係列遭受意外傷害的獨生子女家庭艱難而傷心的尋訪,將一個早已潛存、卻尚未被普遍認識和重視的重大人生問題、重大社會問題血淋淋地展示在我們的麵前。讀後,你不能不為之傷心,為之掬淚,為之顫栗,為之震憾,為之警醒,為之思索,為之輾轉反側居安思危……

這是一部關乎命運,關乎人生,關乎家庭,關乎你和我,關乎中華民族人口結構、人口生態以及國家前途命運的警世之作。相信一旦出版,將會極大地震憾讀者並將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切思考。全書約22萬字。

-------------------------------------------------------------

目 錄

第一章 張曄:眼看著就要上大學卻夢斷車禍

17歲,豆蔻年華。正在讀高中二年級、一年後準備考大學的北京女孩張曄,一如含苞待放鮮豔欲滴的美麗花朵,在冬天裏的一個早晨卻突然血濺街頭,永遠地凋謝了。父母那整日充得滿滿的人生希望、那寄托在女兒身上的無限夢想,隨之像肥皂泡一樣在最美麗的時刻異常殘酷地徹底破滅……

1·血色清晨

2·不該雕謝的花朵

3·誰在往受傷者的傷口上撒鹽

4·難以解脫的噩夢

5·遲到的孩子夢

第二章 郭寶臣:厄運撞得他的晚年如此淒涼

命運是什麼?是永遠讓人捉摸不透的神靈,還是可以任由自己把握的方舟?似乎都是,也似乎都不是。有時候,人是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的。但有時候,人又是顯得那麼地渺小、脆弱,那麼地無足輕重和無能為力。比方當厄運降臨的時候,恐怕任何人都會猝不及防並最終徒歎命運的乖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