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這種境界就叫做“掉舉”。

修習的人,許多都在這個“掉舉”境界,因為自己沒有認識清楚,所以不了解自己仍在微細散亂的境界,還自以為已經得定了,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想法。

最初修習的人,如果是妄念不止,又有心亂氣浮的情況,不能安靜下來,最好先使身體勞累,譬如運動啦,拜佛啦,先使身體調和,氣息柔順,然後再上座修定,練習不隨著妄念亂跑,隻專注於一緣,日久熟練自然就可以係於一緣了。

換言之,如果妄念亂心來了,對待它們就好像對待往來的客人一樣,隻要自己這個主人,對客人采取不迎不拒的態度,客人自然會漸漸地散去,妄意亂心也就慢慢地停止了。

不過,在妄念將停止時,自心忽然會感到以自己將要進入止的境界了,自心的這處感受又是一個委念,這個妄念停止時,妄念又生,這樣周而複始,妄念來來去去,就很難達到止的境界了。

在修定的時候,最好不要認為自己是修止修定,待止的境界來到時,不要執著想要入定,反而可以漸漸入於止境。

在禪坐時,妄念常常比平時還多,這是一種進步的現象,所以不必厭煩。這個情況就像把明礬放進渾水時,看見水中濁渣下降,才知水中原有渣滓。又好像透過門縫中的陽光,才會看見空中的灰塵飛動。水中的渣滓和空中的灰塵都是原來就有的,隻是平時不曾察覺,而在某種情況下就很容易顯示出來。妄念在禪定時似乎更多,其實自己本來就有許許多多的妄想,隻是在修定時才會發現,所以這不是問題,不足為慮。

不過,如果妄念太多,散亂力太大而不能停止的話,可以采用數息隨息的方法來對付散亂,或者用觀想的方法也可,就是觀想臍下或腳心,有一個黑色的光點。另外一個針對散亂的方法,就是出聲念阿彌陀佛,在念到“佛”字時,把這個最後的“佛”字拖長下沉,好象自己的心身都沉到無底的深處一樣。

(二)昏沉 粗的昏沉就是睡眠,細的昏沉才叫做昏沉。

身體疲勞就需要睡眠,心的疲勞也會使人有睡眠的欲望。在需要睡眠的情況下,不要強迫自己修定,必須先睡足了,再上座修定。如果養成了借禪坐睡眠的習慣,修定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了。

在昏沉的時候,心念好似在寂寂的狀態一樣,但是既不能係心於一緣,也不起什麼粗的妄想,隻有一種昏昏迷迷,甚至無身無心的感覺,這就是昏沉。

在昏沉現象初起的時候,有時會有一種幻境,就象在夢中差不多,換句話說,幻境都是在昏沉狀態中產生的,因為在昏沉時,意識不能明了,而獨影意識卻產生了作用。

修定的人,最容易落入昏沉的境界,如果不能了解這是昏沉,而自以為是得定,實在是可悲的墮落,宗喀巴大師曾說過,若認為這種昏沉就是定境的話,命終以後,就會墮入畜生道,所以不謹慎還行嗎?

克服昏沉的方法,也是用觀想,觀想臍中有一個紅色的光點,這個光點由臍中上衝,衝到頭頂而散。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盡全身的氣力,大呼一聲“呸”,或者捏住兩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時候,極力由鼻孔射出。或者洗一個冷水澡,或者作適度的運動。一個練習氣功的人,可能不容易有昏沉的現象(有人認為昏沉就是“頑空”境界,那是不對的,“頑空”是木然無思念,類似白癡狀態)。

當散亂昏沉沒有了,忽然在一念之間,心止於一緣,不動不搖,這時一定會產生輕安的現象。有人是從頭頂上開始,有人則是從腳心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