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中心定慧之學,以定為基礎,在得到定以後,連這個定的念頭也要舍棄,而住於一種“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的境界。這時一切的生和滅都滅掉了,連身心都沒有了,何況心身所達到的境界,當然也都滅掉了,因為這個可得的境界,就是“心所”所生的,是屬於生滅的範圍;既然是生滅範圍,當然就是虛妄。所以《楞嚴經》中說:“現前雖得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若能舍掉定相,位於寂滅之中,“性空”就呈現了,這是小乘的目標果位,破除了我執,而達到“人空”的境界。

修習大乘菩薩道的人,連小乘所達到的這個空寂也要舍棄,轉回來反要去觀,觀一切假有實幻的生滅往來,緣起無生,成為妙有之用。最後還是要不住不著於任何境界,也就是說,既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更要舍離“中道”,不即不離,而證到等覺和妙覺的果海。

證得了等妙二覺之果,才知道一切眾生本來就在定中,根本用不著去修證這個空。佛所說的這一大藏教,就是這個問題,用不著再多羅嗦了。

話雖如此,如果沒有定,就失去了基礎,隻會說理,不能親證這個理,隻能算是“乾慧狂見”,隻能隨著水順流,而不能返流,也就是說自己不能做主,都也是虛妄不實的。許多人學問通達古今,嘴上說得頭頭是道,好像舌頭上生出一朵蓮花一樣美妙,可是卻沒有半點工夫。如果隻會說理,就算說得頑石點頭,也沒有用處,隻不過是讚揚自己,毀損別人,那裏是什麼佛心?古德說:“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所以學佛的人,必須痛加反省,戒除這個隻能說不能行的毛病,要按照五乘階梯之學而努力,這是必需的步驟,願與大家共同勉勵努力。

參禪指月

參禪這件事,並不是禪定,但也離不開禪定,這其中的道理,在前麵禪宗與禪定、參話頭等各章中已大略談到了,這裏再畫蛇添足,作補充說明。

參禪的人,第一重要的就是發心,也就是個人的堅定誌願,並且要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如果想要直超無上菩提達到頓悟的話,絕不是小福德因緣就可以成功的。舉凡由人天二乘而到大乘,五乘道中所包羅的六度萬行的所有修法,一切修積福德資糧的善法,都要切實遵行去修才行。換言之,沒有大的犧牲和努力,但憑一點小小聰明福報善行,就想證入菩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達摩初祖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如果能誠摯真切的發心,再積備了福德圓滿,在適當的機緣到達時,自然就會有智慧去選擇正途而成功,所以說:“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除了有此心胸見識的條件上,另一個重要的事,就是找真善知識,也就是老師。要找的老師,一定是一明道而有經驗的過來人,跟隨著這個老師修習,找到自己的柱杖,就可以直奔大道。如果不生反悔的心,這一生不成功,可以期待來生,堅定信念,有三生的努力,沒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古德曾說:“抱定一句話頭,堅定不移,若不即得開悟,臨命終時,不墮惡道,天上人間,任意寄居。”

要知道,古德中的真善知識,對於因果深切明了,絕不會自欺欺人的,這些真善知識們所說的話,是不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