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職能,發揮母性和女性獨特的社會作用。
這類思想的本質主義表現在幾個方麵:首先,它假定由於女性能生育,就“本能地”熱愛生命;可是男人也為生命貢獻了精Zi,也是生命的“直接”創造者,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對生命本能的熱愛”呢?其次,它假定男性文化“將生命變成機械”,女性文化強調人的“生物性”,這是缺乏證據的。此類說法同西方有人將男性同“文化”聯係在一起、將女性同“自然”聯係在一起的想法如出一轍,而這種劃分是本質主義的。
這種本質主義的性別觀念深入到社會意識中,有時甚至以科學知識的方式表現出來。如前所述,人們在分析男女兩性資質上的差異時都相信:女性邏輯思維不如男性;女性重感情,男性重理性等等。女性是否比男性更重感情?人們以為這是一個先驗的事實,其實它卻存在著極大的疑點。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本質主義的觀念,沒有實驗的證據可以證明,女性比男性更重感情;毋寧說,人類中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感情;但是前者不一定是女人,後者亦不一定是男人。換言之,有些男人是重感情的,也有些女人是不重感情的。把重感情當作女性整體的特征是錯誤的;而把它當成是天生如此更是本質主義的。
中國的傳統性別觀念與西方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在於,西方人往往把男女兩性的關係視為鬥爭的關係,而中國人則長期以來把男女關係視為協調互補的關係。
陰陽調和、陰陽互補這些觀念一直非常深入人心。但是,這並不能使中國人擺脫本質主義的立場,即把某些特征歸為“男性氣質”;把另一些特征歸為“女性氣質”;而且認為這些氣質的形成都是天生的。後現代女權主義反對本質主義的立場對於上述文化理念來說是頗具顛覆性的,因為它根本否認所謂男性與女性的截然兩分。對於深信陰陽兩分的中國人來說,這一立場是難以接受的,甚至比西方人更難接受。這倒頗像法國和英國革命史上的區別:法國壓迫愈烈,反抗愈烈,雙方勢不兩立,結果是流血革命,建立共和;英國溫和舒緩,雙方不斷妥協退讓,結果是和平的“光榮革命”,保留帝製。在兩性平等的進程中,西方女權主義激昂亢奮,聲色俱厲,轟轟烈烈,富含對立仇視情緒;而中國婦女運動卻溫和舒緩,心平氣和,柔中有剛,一派和諧互補氣氛。但是在我看來,也正因為如此,若要中國人放棄本質主義的觀念,恐怕比西方更加艱難,需要更長的時間。
一點理論分析結論
一點理論分析在我看來,弗洛伊德、馬爾庫塞和福柯三人是性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性文明史就是人被壓抑的曆史。本能(力比多)與文明是對立的。因此在他那裏,性的發展史是一個從自由到壓抑的過程。弗洛伊德說:“人體從頭到腳皆已順著美的方向發展,唯獨性器本身例外,它仍保持其屬獸性的形象;所以不論在今日、在往昔,愛欲的本質一向總是獸性的。要想改變情[yù]的本能委實是太艱難了;……文明在這方麵的成就總不能不以相當程度地犧牲快樂來換齲”(弗洛伊德,第143頁)在他看來,壓抑是為獲取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如果令每個人的本能(原欲、力比多)自由地迸發,社會將不成其為社會,文明也就會喪失。因此,文明隻能是壓抑性的文明。
馬爾庫塞則認為,人類可以擁有非壓抑性的文明,他將弗洛伊德版的性史改寫為從自由到壓抑性文明(匱乏期)再到非壓抑性文明(富足期)這樣一個過程。~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